毛主席读三国,为何独对贾诩的计谋深感忧虑,并提醒全党警惕?
发布日期:2025-09-03 00:49 点击次数:175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里,毛泽东主席面对过无数强敌,破解过无数困局,却对一个1800多年前的谋士提出的计策格外关注。这位谋士就是三国时期的贾诩,他的两条计策不仅改变了三国历史走向,更让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后反复深思,甚至专门提醒全党警惕。究竟是什么计策,能让身经百战的毛主席如此重视?
毛主席的三国情结
毛泽东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研究可谓深入骨髓。从1906年在韶山冲初读《三国演义》,到1970年代晚年仍手不释卷,毛主席与三国故事结下了长达七十余年的不解之缘。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他就因精通三国故事而被同学们称为"三国故事大王"。即使在井冈山斗争和长征途中,他也经常引用三国典故来指导革命实践。
毛主席读三国与众不同,他不仅看热闹,更看门道。1958年在成都会议期间,他参观武侯祠时突然问讲解员:"诸葛亮坐车几次,骑马几次?"这种对细节的追问,体现了他独特的阅读视角。在他看来,《三国演义》是小说,《三国志》是正史,两者可以相互印证,相互启发。
贾诩其人与他的神机妙算
贾诩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先后辅佐过董卓、曹操等人,以"算无遗策"著称。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夺取荆州后,准备顺江东下一举统一全国。这时贾诩提出建议:"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意思是让曹操先巩固荆州,安抚百姓,这样江东就会不战而降。
但曹操没有采纳这个建议,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失去了统一全国的最好机会。毛主席后来评价说:"贾诩这个建议是很有远见的。如果曹操采纳了,三国的历史可能要重写。"
另一条令人深思的计策
曹丕称帝后,向贾诩请教如何统一天下。贾诩回答说:"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他建议曹丕先推行德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等待吴蜀内部发生变化,然后再图统一。但曹丕急于求成,发动江陵之战,结果损兵折将。
毛主席特别注意贾诩的这条计策。在他看来,这简直就是古代版的"和平演变"策略。贾诩主张的不是军事征服,而是通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行德政来吸引对方百姓自愿归顺。这种策略比军事进攻更加隐蔽,也更加危险。
毛主席的深谋远虑
1953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明确提出要用"和平方法"推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演变"。这立即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警惕。他敏锐地指出,帝国主义正在把希望寄托在我们的第三代、第四代身上。
毛主席多次告诫全党:"帝国主义说,对于我们的第一代、第二代没有希望,第三代、第四代怎么样,有希望。帝国主义的话灵不灵?我不希望它灵,但也可能灵。"这些话体现了他对贾诩式"和平演变"策略的深刻认识和高度警惕。
1964年以后,毛主席正式把防止"和平演变"问题提上日程,并采取了相应措施。他经常用三国典故来教育干部,比如用刘备用人之道讲统一战线,用张飞、关羽的故事讲内部团结,用贾诩的计策讲防止和平演变。
历史智慧与现实启示
毛主席之所以特别重视贾诩的计策,是因为他看到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惊人相似。贾诩为曹操和曹丕提出的两条计策,本质上都是通过非军事手段达到政治目的。这种策略比明刀明枪的战争更加隐蔽,也更加难以防范。
在毛主席看来,三国时期的各种谋略战术,都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要求全党干部不要只看《三国演义》的热闹,而要研究其中的战略战术和管理方法。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经常从三国故事中汲取治理国家的智慧。
毛主席对贾诩计策的重视,体现了一个战略家的远见卓识。他不仅看到了眼前的威胁,更看到了长远的危险;不仅注重军事斗争,更注重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这种全面、辩证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体会。
结语
毛主席读三国,不是简单的阅读消遣,而是通过历史看现实,通过古人智慧思考当代问题。他对贾诩计策的特殊关注,体现了一个伟大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重温毛主席的这些思考,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参考资料】《毛泽东读三国演义》(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年谱(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三国志》(中华书局点校本)《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三联书店)《毛泽东与中国历史文化》(河北人民出版社)《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广东人民出版社)《毛泽东与三国》(武汉大学出版社)《毛泽东战略思维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


俄乌战争三年变化多,绍伊古“硬核”调度背后稳定军心


詹姆斯连续三场三双破纪录 湖人力克灰熊3连胜


杨力维晒照总结亚洲杯:无愧 无憾 中国女篮一定会越来越好


3艘二手货船拍卖背后:45万买大船,真能跑赢运输市场吗?


我爱穿新中式的三个理由|年过四十才懂新中式的好:这三重境界,


我市开展“烽火铸魂·山河回响”主题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