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让美国走下坡路?真不是特朗普胡来,也不是小布什或拜登干的
发布日期:2025-11-23 12:44 点击次数:185
奥巴马最近又跳出来骂特朗普“无法无天”,说跟着特朗普过日子每天都像过万圣节——只有恶作剧,没糖果。
这话听着挺狠,好像特朗普一个人就把美国拖进泥潭了。
可稍微有点记性的人马上就能想起来:美国这摊子烂事,真不是特朗普上台才开始的。
他嗓门大、动作多、话难听,但充其量是个被推上台面的“背锅侠”,而不是那个悄悄把地基抽空的人。
要搞清楚美国到底是谁搞垮的,不能光听谁骂得响。
得回头看看,过去几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尤其是2008年到2016年,奥巴马那八年,到底干了些什么,留下了什么,又埋下了什么雷。
很多人以为美国衰落是从特朗普2017年上台才开始的。
但现实是,特朗普接手的美国,早就裂开了。
经济结构失衡、社会撕裂、外交战略进退失据——这些不是他制造的,是他撞上的。
而且他撞上的时候,裂缝已经深得快塌了。
他只是没修,反而拿锤子砸得更响,把所有人吵醒了。
但谁最先让裂缝出现的?
谁在还能修的时候选择了绕道走?
先说经济。
奥巴马2008年上台的时候,美国正陷在次贷危机的泥潭里。
银行倒闭、失业飙升、家庭债务压得人喘不过气。
这时候最该干的事,是稳住制造业、保住普通工人的饭碗、重建经济底层结构。
可奥巴马政府的重心,明显偏了。
医改、LGBT权益、气候变化、环保标准……这些议题本身没错,甚至可以说很有前瞻性。
但问题是,它们离当时挣扎在失业线上的蓝领工人太远了。
一个在俄亥俄州丢了工厂工作的焊工,不会因为“跨性别者能用哪个卫生间”而感觉生活有了希望。
他关心的是明天能不能付房租,孩子能不能吃饭。
政府当时确实推出了经济刺激计划,也搞了大规模的量化宽松。
美联储把利率降到接近零,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从不到1万亿美元一路飙到4.5万亿。
这些操作短期内稳住了金融市场,股市开始涨,大公司财报好看。
但副作用是什么?
资产价格飞涨,普通人没股票、没房产,根本分不到这杯羹。
工资原地踏步,生活成本却节节高。
结果就是——贫富差距不是拉大了一点,而是拉大得肉眼可见。
中产阶层眼睁睁看着华尔街奖金创新高,自己却连加薪都难。
这种落差,积累的是对整个精英体制的不信任。
这种不信任不是某天突然爆发的。
它是在奥巴马八年任期里,时时刻刻、一点一点渗进普通人心里的。
尤其在中西部那些曾经辉煌的工业州——密歇根、威斯康星、宾夕法尼亚——工厂一个接一个关,新岗位全是超市收银员、外卖骑手、客服代表。
奥巴马政府不是没看到。
但他们选择相信“经济转型”会自然解决一切。
好像只要高科技、金融、服务业起来了,底层人自己就能爬上去。
可现实哪有这么温柔?
技能断层、地域隔离、教育资源错配,这些结构性问题,光靠喊“未来属于创新”根本解决不了。
再说国债。
这是个硬数据,没法狡辩。
奥巴马接手时,美国国债大约10万亿美元。
到2016年底他卸任,已经逼近20万亿。
八年翻了一倍。
这速度,比小布什八年加起来还快。
小布什打两场战争花了大钱,但奥巴马没打仗,国债却涨得更猛。
钱去哪儿了?
一部分是救市,一部分是医改补贴,一部分是常规财政赤字。
但关键问题是:这些支出有没有换来长期生产力的提升?
有没有夯实美国的经济根基?
答案很模糊。
GDP确实恢复增长了,但劳动参与率持续低迷,制造业就业人数始终没回到危机前水平。
钱花了,账欠了,但底层经济的筋骨没接上。
社会层面更麻烦。
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上台时全世界欢呼,美国国内也一片“希望”之声。
但种族矛盾真的缓解了吗?
2014年密苏里州弗格森,黑人青年迈克尔·布朗被白人警察枪杀,引发全国性骚乱。
抗议持续数周,警察与民众对峙,城市陷入瘫痪。
这件事不是孤立事件。
它暴露的是警察系统中的系统性偏见、司法不公、以及基层社区与执法机构之间的深度不信任。
而这些,在奥巴马任内不但没解决,反而因为政治正确话语的泛滥,让讨论变得更敏感、更两极。
白人蓝领觉得自己的困境被忽视,少数族裔又觉得改革太慢。
两边都憋着火,政府却忙着在社交媒体发“多元包容”的海报。
这种脱节,直接催生了后来的“身份政治”撕裂。
医保改革也一样。
《平价医疗法案》(也就是“奥巴马医改”)初衷是让更多没保险的人获得保障。
确实有超过2000万人因此有了医保。
但代价是什么?
很多原本有医保的中产发现保费暴涨,自付额提高,选择变少。
小企业主抱怨合规成本太高,干脆不给员工买保险。
八年里,围绕医改的法律诉讼、政治拉锯、州与联邦的对抗,就没停过。
结果是——医保覆盖扩大了,但系统更混乱了,民众对政府干预医疗的信心反而下降了。
这种政策带来的不是团结,而是更深的分歧。
外交上,奥巴马搞了个“亚太再平衡”,把战略重心转向亚洲,试图遏制中国崛起。
听起来很宏大。
但执行起来,问题一大堆。
最典型的就是伊拉克。
2011年,奥巴马按计划撤出全部作战部队,宣称战争结束。
可安全真空马上被极端组织填补。
ISIS迅速崛起,控制大片领土,搞出震惊世界的暴行。
美国不得不重新派兵进去收拾残局。
这不仅浪费资源,更让盟友质疑美国的承诺是否可靠。
中东乱了,欧洲不安,难民潮涌向西欧,反过来又加剧了欧美内部的极右翼浪潮。
同时,美国在亚太搞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本来想用高门槛把中国排除在外,重塑贸易规则。
可问题在于,TPP根本没解决美国制造业外流的核心问题。
全球化浪潮下,企业照样把工厂搬到越南、墨西哥、马来西亚。
中西部那些依赖制造业的城镇,继续衰败。
而TPP本身因为国内反对太强,最后连国会都没通过。
奥巴马下了大功夫推动,结果竹篮打水。
这种外交上的“高开低走”,也让美国盟友开始怀疑:美国的战略到底靠不靠谱?
更关键的是,所有这些政策选择,共同塑造了一种政治氛围——精英懂什么是对的,民众只需要接受。
奥巴马本人温文尔雅、口才极佳、名校背景,代表的是典型的技术官僚精英形象。
他的政府里全是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出来的高材生,讨论政策时满口数据模型、国际规范、长期愿景。
但普通美国人要的是“现在就能用的钱”“孩子能上的好学校”“家门口安全的街道”。
当政府离这些具体需求越来越远,民众的反弹就不可避免。
2016年大选为什么特朗普能赢?
不是因为他多聪明,而是因为他在正确的时间,喊出了正确人群的愤怒。
锈带州的工人、被遗忘的小镇居民、觉得被全球化抛弃的白人中产——他们不需要听TPP多么有利于美国长期战略,他们只想知道为什么自家工厂关了,邻居都搬走了,孩子只能去送外卖。
特朗普说“我要让工厂回来”“我要重谈贸易协定”“我要修墙保护你们的安全”——这些话粗糙、不严谨,甚至很多做不到。
但它们戳中了痛点。
而这个痛点,恰恰是在奥巴马时代被系统性忽略的。
所以别再把美国衰落全怪到特朗普头上。
他当然有责任——贸易战打得太乱,言论太煽动,加剧了社会对立。
但他是果,不是因。
真正把美国推下坡的,是过去几十年累积的结构性问题,而奥巴马在最关键的八年里,没有修补裂缝,反而在裂缝上铺了层漂亮的地毯,假装下面没事。
他选择了容易被国际媒体称赞的道路:推动多元文化、强调环保、维护全球主义秩序。
这些让他拿诺贝尔和平奖,让他在欧洲备受爱戴,让他成为“进步时代”的象征。
但代价是什么?
是国内底层民众的疏离感、经济基础的进一步空心化、社会共识的瓦解。
他可能真心相信这些政策是对的,但政治不是只看对错,更要看谁承受代价。
当代价落在沉默的大多数身上,而掌声只来自沿海精英圈,那就埋下了反噬的种子。
再往后看,拜登2021年上台,接手的是一个已经被撕裂的社会、高企的通胀、混乱的边境、疲软的制造业。
他努力想修复,但积重难返。
而特朗普2025年再次入主白宫,某种程度上,就是2016年那场愤怒的延续——民众觉得传统政客根本不在乎他们,所以宁可赌一个“疯子”试试看。
但根源呢?
还得回到奥巴马那八年。
不是说他个人多坏,而是他的政策组合,在关键节点上,选择了“看起来正确”但“实际伤人”的方向。
他没有直接摧毁美国,但他让美国失去了自我修复的窗口期。
当一个国家的精英阶层集体相信“经济自然会转型”“文化进步能解决一切”“国际形象比国内民生更重要”,那这个国家离危机就不远了。
现在回头看,2008到2016年,不是美国的复兴期,而是衰落的加速期。
表面光鲜——股市新高、失业率下降、总统形象优雅。
但地底下,制造业岗位持续流失,国债翻倍,社会信任崩塌,外交信誉受损。
这些不是特朗普带来的,是他撞上的。
而撞上之后,他用更粗暴的方式把问题砸在所有人脸上,所以大家以为问题是他制造的。
其实不是。
问题早就存在。
只是以前没人敢说,没人愿意听。
奥巴马时代用“希望”和“变革”的口号掩盖了裂痕。
等口号失效,裂痕就变成了深渊。
美国的问题不是某个人造成的。
但它在某个时段被系统性地忽视、误判、甚至美化。
那个时段,就是奥巴马执政的八年。
他未必是故意的,但他确实没挡住下滑的趋势。
反而因为政策重心的偏移,让下滑变得更不可逆。
所以当他说特朗普“无法无天”的时候,或许该先照照镜子。
谁让“法”和“天”在普通人眼里越来越不值钱的?
谁让“秩序”成了精英专享的奢侈品?
谁让“美国梦”对蓝领工人来说,只剩下一个梦字?
这些问题,特朗普回答不了。
但它们,是在奥巴马时代就写好了答案的草稿。
再聊聊国债。
数字不会骗人。
2009年初,美国国债约10.6万亿美元。
到2017年初,已经19.9万亿。
八年增长近9万亿。
平均每年新增1.1万亿以上。
这是什么概念?
小布什八年加起来才增了约5万亿。
里根八年增了约1.86万亿(经通胀调整后更高,但名义值远低于奥巴马)。
克林顿时期甚至实现了财政盈余,国债略有下降。
奥巴马政府辩解说这是“危机应对的必要代价”。
可问题是,危机过后,财政纪律也没恢复。
2014年经济已经明显复苏,失业率降到6%以下,美联储开始讨论加息,但联邦赤字仍在1000亿美元以上。
政府本可以趁机削减支出、改革税制、重建财政可持续性。
但没有。
反而继续扩大社会支出,推动高成本的监管政策,比如环保署的“清洁电力计划”,直接打击煤炭和传统能源行业,影响数万就业岗位。
这些选择叠加起来,形成了一个清晰的政策偏好:优先照顾城市精英、知识阶层、少数族裔进步诉求,相对忽视传统产业工人、宗教保守群体、内陆州居民的经济焦虑。
这种偏好不是阴谋,而是一种认知盲区——精英阶层真心相信“未来经济不需要制造业”“文化多元是社会进步的核心”“环保比就业更重要”。
但当这种信念变成政策,而政策又忽视了半个国家的感受,反弹就只是时间问题。
特朗普2016年赢下密歇根、威斯康星、宾夕法尼亚这三个关键摇摆州,总票数优势加起来不到8万票。
而这三个州,正是奥巴马时代制造业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2000年,密歇根有近80万制造业岗位;到2016年,只剩65万。
威斯康星从45万降到40万。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关闭的工厂、空置的商铺、搬走的家庭。
奥巴马政府不是没数据,但他们的解决方案是“再培训计划”“社区学院升级”“鼓励创业”。
这些听起来很美好,但对一个45岁、只有高中文凭、干了20年流水线的工人来说,去学编程或开咖啡馆?
根本是天方夜谭。
政府提供的帮助,往往跟不上现实的速度。
而现实的速度,是残酷的。
工厂今天关,明天就断收入。
政府项目可能一年后才落地,那时候人已经搬去别的州打零工了。
这种脱节,不是态度问题,是系统性的误判。
奥巴马团队相信“结构性转型”需要时间,民众会理解。
但他们忘了,时间对穷人来说是最奢侈的东西。
再看种族问题。
奥巴马当选本身是历史性突破。
但他的当选,并没有自动带来种族和谐。
反而在某些方面激化了紧张。
白人保守派觉得“政治正确”过度,连说句话都要小心翼翼;黑人社区则觉得改革太慢,警察暴力依旧。
中间派左右为难。
政府试图平衡,结果两边都不讨好。
弗格森事件后,司法部出了报告,承认当地警察系统存在系统性种族偏见。
但全国范围内,类似问题没有根本性改革。
奥巴马更多依赖行政命令和司法部调查,而不是推动国会立法。
结果就是,问题被个案化处理,没有形成制度性解决方案。
这种“高举轻放”的风格,贯穿了他的整个执政。
医改靠行政令强推,TPP靠总统权力谈判,环保靠环保署新规——所有重大改革,都绕开国会,依赖行政分支。
短期看效率高,长期看合法性弱。
一旦总统换人,政策马上可以被推翻。
特朗普上台第一年就废除了TPP,大幅放松环保监管,试图废除奥巴马医改。
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些政策缺乏广泛的民意基础,只是靠总统权力硬撑。
而硬撑的东西,注定不长久。
外交上,“亚太再平衡”听着很战略,但资源没跟上。
美军在亚太的基地建设、海军部署、盟友协调,都没达到预期。
反而在中东撤得太快,导致ISIS壮大。
美国不得不花更多钱、派更多兵回去。
这种战略摇摆,让盟友无所适从。
中东国家觉得美国靠不住,亚太盟友又觉得美国承诺不够实。
两边都没稳住。
更讽刺的是,奥巴马一边说要“克制使用武力”,一边在无人机打击上创下纪录。
他在任内批准的无人机空袭次数,是小布什时期的十倍以上。
也门、巴基斯坦、索马里……这些行动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引发国际批评。
但因为不用派地面部队,国内舆论关注度低。
这种“干净战争”的幻觉,其实加深了美国在伊斯兰世界的敌意。
而这些敌意,后来都转化成了恐袭风险和外交成本。
所有这些,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矛盾的奥巴马遗产:国际形象光鲜,国内根基动摇;短期金融稳定,长期结构失衡;文化进步显著,经济公平倒退。
他不是坏人,甚至可以说是个有理想、有素养的领导人。
但他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把“国家治理”当成了“理念展示”。
以为只要方向对了,过程可以忽略。
可政治不是哲学辩论,是具体的人在具体的生活里挣扎。
当政策离这些挣扎太远,再好的理念也会变成讽刺。
2025年的美国,特朗普再次执政,社会依然分裂,经济依然脆弱,国债已经突破35万亿美元。
人们骂他,但很少有人回头看看,是谁让这个国家走到这一步的。
奥巴马现在站在台前批评特朗普,仿佛自己从未参与过这场衰落。
可历史不会这么轻易抹去责任。
他或许没亲手砸碎玻璃,但他明明看到玻璃在裂,却选择把窗帘拉上,说“阳光真好”。
而阳光照不到地下室里的人。
他们冷,饿,愤怒。
最后,他们选择了砸窗的人。
不是因为他们喜欢破坏,而是因为他们受够了假装窗户还完好无损。
制造业外流不是特朗普搞的。
是全球化浪潮,加上历届政府对资本流动的放任。
但奥巴马时代,这个问题被彻底“正常化”了。
政府不再提“保护本土产业”,而是说“拥抱全球价值链”。
听起来很高级,但对一个在印第安纳州靠汽车零件厂养家的男人来说,这意味着失业。
他的工作不是被特朗普抢走的,是被几十年的政策惯性送走的。
而奥巴马那八年,是这惯性最强的时候。
贫富差距也不是特朗普拉大的。
美联储数据显示,2009到2016年,美国最富1%家庭的财富占比从33%升到39%,而底层50%的财富占比从2.5%降到1.1%。
这些数字背后,是资产通胀和工资停滞的双重挤压。
量化宽松救了华尔街,但没救主街。
而主街的愤怒,最后成了特朗普的选票。
社会信任崩塌更不是特朗普发明的。
皮尤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07年,77%的美国人相信“多数人可信”;到2016年,这个数字降到31%。
信任崩塌的过程,正好覆盖奥巴马任期。
人们不再相信政府、媒体、专家、甚至邻居。
这种原子化的社会状态,为极端言论提供了温床。
特朗普只是钻了这个空子。
但空子是谁挖的?
是长期的政策脱节、精英傲慢、信息茧房共同挖的。
而奥巴马时代,这些趋势全在加速。
所以别再把美国的问题简化成“特朗普vs反特朗普”。
那太偷懒了。
真正的问题是:一个超级大国,在全球领先半个世纪后,如何应对自身内部的结构性衰变?
而在这个关键转型期,它的领导人选择了修修补补、粉饰太平,而不是刮骨疗毒。
奥巴马选择了做一位“体面”的总统。
但他没选择做一位“有效”的总统。
体面能赢得掌声,有效才能留住根基。
而当根基松动,体面就只是废墟上的装饰。
2025年,特朗普再次坐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全世界都在骂他。
但没人追问:为什么美国会需要这样一个总统?
为什么民众宁可选一个满口谎言的商人,也不信哈佛毕业的律师?
答案,早在2016年之前就写好了。
只是没人愿意读。
现在回头看,奥巴马那八年,不是黎明,而是黄昏的开始。
他站在高处,沐浴在掌声里,却没听见地下室的哭声。
而哭声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怒吼。
怒吼不需要逻辑,不需要优雅,只需要一个能喊出“我懂你痛”的人——哪怕那个人,其实什么都不懂。
但痛是真的。
痛到足以掀翻一个帝国。
美国衰落不是某一天发生的。
它是一点一点漏气的过程。
而奥巴马任期,是漏得最快的那一段。
他没扎破气球,但他松开了手,假装气球还能自己飞。
寄包裹到英国哪个便宜
锋线外援接连受伤+两大新人下轮缺阵, 最后阶段海港遇上人员难
同为黄埔一期学员,徐向前为何封元帅,陈赓仅列大将?
江苏二手无泄漏垃圾车回收
国乒女单包揽四强,日本女团全员止步,蒯曼再胜大藤
从12人激战到新王登基,唐钱婷凭历史第4好成绩冲世锦赛王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