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黑科技震撼登场,农民变身无人机飞手,白银区赋能智慧农业!
发布日期:2025-09-11 21:36 点击次数:81
【正文开始】
白银区农机站门口停着十几架白色无人机,每台机器展开的宽度超过两米。
四十多个皮肤黝黑的庄稼汉围着机器转悠,有人蹲下来研究螺旋桨,有人掏出手机拍照。
这是2025年3月白银区高素质农民培育班的现场,这些种了半辈子地的农民要花十五天时间,把自己训练成能操作无人机的"飞手"。
培训教员王建军手里拿着遥控器,给学员演示如何启动机器。他手上这台六旋翼植保无人机市场价六万八,装满农药能飞二十分钟,一天可以完成三百亩地的喷洒作业。过去背着喷雾器打药,一个人一天最多能处理十亩地。白银区农广校校长曾菊芸站在田埂上说,这次培训要解决的就是农村劳动力不足的老大难问题。
教室里贴着课程表,上午学理论下午练实操。理论课从最基础的螺丝拧紧开始教,无人机的每个零件都要拆开来看。电池保养是重点内容,教员反复强调锂电池不能过充过放,现场演示了电池起火的应急处理。农药配比课上,教员用矿泉水瓶做实验,不同作物需要的稀释比例精确到毫升。有个学员在笔记本上记了满满三页,说回家要照着这个方法给自家小麦打药。
实操场地选在废弃的学校操场,用石灰粉划出模拟农田。第一批上机的学员紧张得手心出汗,有个五十多岁的老汉第一次操作时把无人机开成了"跳跳车",起飞降落像在打夯。教员让每个人先练二十个小时模拟器,等屏幕上的虚拟无人机能走直线了才让碰真机。第三天开始练习"圈地打点",要求把农药精准喷洒在划定区域,误差不能超过半米。
学员李喜宏家里种着三十亩玉米,去年雇人打药花了四千多。他算过账,买台二手无人机三万块,一个季度就能回本。现在他学会了用手机APP规划航线,设置好参数后无人机可以自动作业。最让他惊讶的是无人机上的摄像头,飞一圈就能发现哪片庄稼长了虫子,比人眼观察准得多。
培训基地负责人孙守权说这批学员里年纪最大的五十八岁,刚开始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现在这个老农民能熟练更换螺旋桨,还会用软件分析飞行数据。结业考核那天,老人在田里操作无人机完成整套作业流程,围观的人都给他鼓掌。十五天培训结束后,通过考核的学员拿到了《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作证》,有二十七人当场就签了购机合同。
白银区农业农村局的资料显示,去年全区无人机植保面积不到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今年这个数字预计能突破百分之三十。农机补贴政策帮了大忙,买一台植保机政府补贴百分之四十,不少合作社都是三四台一起买。区里还在各村设了充电桩,飞手们干活时不用担心电池没电。
这次培训暴露出些问题。有些地块信号不好,无人机飞着飞着就失联了。保险公司推出的专项险种价格偏高,摔一台机器要赔的钱让农户肉疼。最麻烦的是空域审批,每次飞行都要提前报备,碰上民航航线经过的区域干脆不能飞。区里正在和空管部门协商,打算划设专门的农业飞行通道。
邻近的平川区去年就搞过类似培训,现在那边已经出现了专业的无人机植保队。队长带着五六台机器跨区作业,最远跑到陕西接活。白银区这些新飞手也在琢磨,等技术练熟了可以组团出去挣钱。农忙时节接一单植保生意,一天能有三四百收入,比外出打工强。
农技站的老技术员记得清楚,二十年前推广联合收割机时,老百姓也是将信将疑。现在地里跑的收割机都装上了北斗导航,手机一点就能查看作业进度。这次培训结业仪式上,有个学员把老式喷雾器和无人机摆在一起拍照,说这张照片要留着给孙子看。
【正文结束】


中国足协与越南足协签署合作备忘录,两国足球合作迈入新阶段


数据科学与智能管理专业学习规划:抢占 AI 时代的职场先机


54岁王茜华现身农村参加婚礼! 亲自发红包无人识, 身材严重


白色短款打底,露腰界的隐形王者


《莫干山》邮票图稿公布


佟丽娅: 端庄优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