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露思“助农”被疑作秀,志丹县市监局介入核查,价格与关联成焦点
发布日期:2025-08-20 23:14 点击次数:152
陕西延安市志丹县市场监管部门表示将介入核查赵露思“助农”争议,重点是涉事公司是否具备助农资格、以及与直播带货人员的合作是否真实履行助农。
我第一次看到价格,是在某电商页面——12罐苹果汁,每罐238毫升,共147.9元,折下来一罐差不多12块。
下面的评论区闹翻天,有人贴出同类苹果汁常见价位,三块左右一罐;有人说“助农就别讲价”,有人直接质问“这不是割粉丝吗”。
我盯着那个数字,确实犹豫了几秒:到底是帮了农,还是帮了谁的业绩表?
这场风波的起点并不复杂。
赵露思在直播间多次推荐一款名为“Aaaaapple”的苹果干和苹果汁,讲的是一段挺动人的故事:团队按正常市场价,收了陕西四千多户果农因冰雹受损而滞销的六百吨苹果,做成果干、果汁再卖出去。
逻辑通顺、情绪在线,消费和善意同时被点燃。
可价格一冒头,情绪就拐弯了——同类三元一罐、这边十来块一罐,差价像一把灯,照出了更多追问。
质疑迅速堆叠:有人说“低价收果,高价卖货”的账不对劲;有人翻公司股权,顺藤摸瓜到“延安小小的果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是这次苹果销售的主体,成立时间是2025年5月19日,注册资本100万,主营水果种植、供应链管理和农副产品销售。
继续往上看,它的控股股东“厦门我很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持股70%,个人股东宋文章持股30%;而“我很忙”的股东结构是刘剑利持股80%、孙嘉蔓持股20%。
名字本身没问题,问题是“孙嘉蔓”这三个字,又出现在网友晒出的“ROSYWYLIE甜品店”付款记录的商户全称里。
于是,舆论把这两条线拧在一起:涉事企业与赵露思团队到底有没有实质关联?
我能理解这种怀疑的直觉。
直播电商的灰度地带太多了,粉丝和路人最怕的就是“披着公益外衣的商业闭环”。
如果企业与艺人团队有关联,而直播间只说“我没有拿钱”,那观感难免尴尬。
赵露思给出的回应是:没有拿钱,只是推荐,买不买看大家。
她把选择权又递了回去。
但在“助农”这样高敏感的语境下,消费者想要的不止是选择权,更是知情权。
这时候,一张“助农大使”证书把火又烧大了。
网上流传延长县农业农村局给涉事公司颁了“助农大使”,有人打电话去问,接线员先说“我们从没发过这种证书”,还出现“公章是假的”的说法。
几小时后,另一位工作人员又补充:经核实,证书确实发过,是发给公司,不是发给个人,因为他们做过一些公益活动。
前后口径一错位,大家的神经更紧了:不是说没有吗?
怎么又有了?
坦白讲,这类信息反转比真相更伤信任,人们会觉得,不透明本身就是一种风险。
再回到“贵不贵”的争议。
按我自己的消费习惯,如果清楚知道这罐12元里,有多少是收购价、多少是加工、流通、渠道费用、多少是合理利润,甚至还有没有拿出一部分返还受灾果农,我真的不介意多付几块钱。
灾后产品的价值不完全在口感里,还在那一份共同承担。
但当账本看不见,叙事就会被当成营销脚本。
尤其当市面上同类产品三元一罐时,价格锚定效应会自然触发防御心理——“为什么贵三倍?”
这不是刻薄,这是常识。
法律和行业的声音这时候值得被听见。
律师项鸿的观点很直白:如果明星和供应链企业确有实际关联,却没有明示,可能踩到《广告法》关于隐形营销的红线。
合规不是靠一句“没拿钱”就能过关,关键在于“是否构成商业利益链”。
MCN机构的黄勇也说了更通俗的——如果关联方从中获利,必须公开,否则终究是透支公众信任。
这话不刺耳,却扎心。
西安的网评把这件事总结成两个关键词:真实与透明。
助农要走得稳、行得远,就该把农民利益摆在台面上,把溯源、成本和利润分配说清楚。
这些建议并不高深,难的是“真的照做”。
我试着想象一个更不让人纠结的画面:直播间里不光有故事,还有公开的数字,比如“这批果子按每斤X元收,优于当地同期平均价Y%;加工和包材Z元,物流W元,渠道和平台抽成R元,公司利润控制在P%,其中有Q%设为灾后专项金”。
看,哪怕只是区间或比例,消费者也会更有安全感。
我们不是算计公益,而是害怕被算计。
当然,价格并非全部。
还有“是否具备助农资格”的问题。
一般理解里,“助农”不是行政许可项目,但如果企业以“助农名义”进行营销,涉及公益宣传、政府背书、称号使用,就需要格外审慎。
证书真假之所以引爆舆情,也在于它天然携带一种“官方保真”的暗示。
现在当地市监局要查的,恰恰是“名实相副”——有没有资格、有没有真实开展、有没有利用“助农”概念进行混淆式销售。
这些问题不必妖魔化,查清楚就是好事。
还有一个细节也值得想想:那六百吨受灾苹果的故事,听起来没毛病,但消费者更关心“果农到底赚到了什么”。
是“正常市场价”收购,这个“正常”是谁来定义?
是灾后低迷期的市场价,还是参考灾前均价的保护价?
有没有签订对价与回款的凭证?
有没有公开的收购明细或第三方见证?
别小看这些琐碎点,它们能让“助农”从口号变成事实。
我见过的好做法,多发生在一些地方合作社:他们会把农户名单和收购价张榜,把加工成本核算拍成短视频,把利润的去向写在运输单背面。
一开始也被吐槽“啰嗦”,久而久之,大家却愿意为这种“啰嗦”买单。
因为确定感,值钱。
说回赵露思,她的回应并没有把门关上。
既然说自己不拿钱,那就进一步配合公开关键链路:是否与涉事公司存在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商业关联;如果没有,也可以提供一纸“无关联声明”,帮大家把线剪断。
如果有,那也不丢人,公开即可。
商业不是原罪,遮掩才像。
从行业视角看,这件事也许会成为一个“分水岭”。
明星带货“助农”,最好提前搭好“三件套”:一是信息披露,至少把关联关系、收益安排摆在前面;二是成本说明,不要求每一分钱,但要给出合理范围和可核验的口径;三是第三方佐证,尤其涉及称号、公益活动时,别用模糊语言,别用可能引发联想的物料。
别怕麻烦,麻烦能换来信任。
至于消费者,别让愤怒抢走了判断。
也许那罐12元的苹果汁,确实承担了高昂的加工和物流,也许没有。
舆论可以追问,但更应该把追问变成“可核验的提问”。
与其在评论区车轱辘吵“贵不贵”,不如问“有没有公开的收购凭证和成本区间”“是否有独立机构核验公益金的去向”。
当问题具体,答案才有边界。
我知道,这一切听起来像理想主义。
但它们其实非常现实:监管的介入,会倒逼企业补上合规与透明;企业的坦诚,会换回消费者的耐心;明星的自证,会让“助农”不再只是一个短期的流量词。
反之,如果连最基础的关联关系都不肯说清,那就别怪大家“用脚投票”。
风波还在扩散,结论还早。
接下来,值得关注的节点有几个:其一,市监部门的调查结果,尤其是“助农权限”的界定与实际行为的核验;其二,涉事公司与主播团队的关系说明,最好以书面、可追责的形式给出;其三,收购与分配的证据链,能否做到最小可披露;其四,证书事件的最终版说法——流程、盖章、归档一一对上。
只要这四步扎实了,不管结果如何,舆论都会趋于稳定。
我还是愿意相信,很多人真心想帮农。
有时候,我们不是拒绝掏出那多出来的几块钱,只是想知道,这几块钱有没有走到它该去的地方。
愿这次的查与说,能在热闹散去后,留下点有用的规矩。
愿“助农”两个字,既能暖到果农的手心,也能让买单的人心里踏实。


卡萨金娜0-2被横扫出局! 萨姆索诺娃重返温网第四轮, 冲击


弗里克: 上半场我们表现很好, 之后有些懒散, 但随后恢复了


1969年珍宝岛危机:毛主席深夜惊醒,三条指示力挽狂澜


连过三人轻松破门! 内马尔训练中攻入精彩进球, 社媒晒视频


王思雨领奖台痛哭背后,中国女篮胜韩国夺季军最大亮点是她


利物浦2-4米兰! 遭季前赛首败 后防压哨送大礼 莱奥传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