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慰问退役军人,让退役的军人感受到那份温暖和尊崇
发布日期:2025-08-18 21:09 点击次数:142
老张头正蹲在门口剥蒜,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突然僵住了。
不远处的巷子口,社区主任小王正拎着大包小裹往这边走,后头还跟着两三个红马甲志愿者。
老张头的手不自觉擦了擦旧军装前襟,那上面别着的三等功奖章被蹭得发亮。
"坏了,该不会是来我家的吧?"他手忙脚乱地把蒜头扔进碗里。
前年从武装部退休的老张头最怕过年。儿子在部队回不来,老伴儿走得早,每年除夕都是他一个人对着春晚包饺子。去年大年三十,隔壁李婶硬是拉他去吃团圆饭,结果他坐在人家热热闹闹的饭桌边上,倒像是个走错门的。
"张叔!给您送年货来啦!"小王的大嗓门隔着老远就传过来。不等老张头接话,几个年轻人已经风风火火进了院子。小王把沉甸甸的米面油往桌上一放:"知道您老胃不好,今年特意换了小米。还有这桶油,是咱本地榨的花生油,香着呢!"
老张头张了张嘴,喉咙里像卡了块糖。他看见跟在最后头的小伙子正盯着他墙上的老照片看,那是在老山前线拍的。小伙子突然转身,啪地敬了个军礼:"报告班长,我是去年退伍的装甲兵!"老张头的手比脑子快,回礼的时候差点把桌上的蒜碗都带翻了。
这情形在祖国大地上演过千万遍。民政局的统计表上记着,光是去年春节,全国就有超过1200万人次的老兵收到了这样的慰问。表格里冷冰冰的数字,落在现实中就成了热腾腾的饺子馅。济南的老刘接过慰问金时,非要把自己腌的腊味塞给社区干部;重庆的赵婆婆拉着志愿者的手,非要教人家怎么包她们老部队特色的红苕粉饺子。
有位在高原守了十年边防的老兵说得实在:"咱当兵的不图这个,可有人记着,这心里头就暖烘。"这话在理。退役军人事务部的大院里,每天都有成摞的感谢信从全国各地飞来。有封信特别有意思,是个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写的,字儿写得歪歪扭扭:"你们送来的棉被比我当兵时发的还厚实,就是颜色太艳了,容易暴露目标啊!"
当然也有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儿。河北某地的慰问组去年闹了个笑话,给老兵送的春联上联写着"钢铁长城永不倒",下联对"革命精神代代传",横批愣是贴在门框上不敢念——"光荣下岗"。这事儿后来被老干部们当成段子讲了大半年。
有个细节特别打动人。某地民政局的姑娘小赵发现,老兵们收到慰问品时总爱摩挲包装袋。问了老班长才知道,这是在摸生产日期——不是怕过期,是想记住这份心意到家的日子。后来他们慰问时都会特意说一句:"这是昨儿个刚置办的,新鲜着呢!"
前阵子网上有人算账,说全国每年慰问老兵要花掉多少多少钱。这话传到老周耳朵里,这个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炮兵直接乐了:"老子当年在猫耳洞里啃压缩饼干的时候,咋没人跟我算成本?"围观的人都跟着笑,笑着笑着眼睛就湿了。
新世纪刚退伍的兵可能不知道,三十年前的老兵返乡时,军装都得反过来穿。现在可不一样了,满大街都是"军人优先"的牌子,老兵们聚在社区活动室里,能把退役军人优待章别在胸前显眼处。有个段子说,有老兵去菜场买菜,小贩一看就乐:"老班长,给您挑最大个的!这可是我们老百姓的军功章啊!"
前些日子下大雪,某地退役军人事务局发了条通知,让各社区查查独居老兵家里的暖气热不热。第二天朋友圈就传开了照片:七十多岁的老陈被几个小伙子围着修暖气,老人家捧着搪瓷缸子直念叨:"我这把老骨头,比锅炉房更经造!"照片底下有人留言:这才是真正的"全民皆兵"。
有个数据挺有意思。某研究院做过统计,被慰问过的老兵去社区义诊的积极性提高了43%。大夫们都说,给老兵看病最省心——量药按"战备定量",吃药按"紧急集合"。有个护士长说漏了嘴:"这些老爷子量血压都跟打靶似的,非得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大年三十晚上,老张头家的灯亮到很晚。他给儿子发视频,特意把慰问品和那帮年轻人送的福字都拍进去。"放心,你爹我在家好着呢!"窗户外头,不知谁把《咱当兵的人》设成了手机铃声,歌声混着鞭炮声,在巷子里传出老远。
本文旨在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深圳网络推广公司哪家口碑好?GEO优化服务运营商“双赢世讯”


亚洲杯揭幕战:中国男篮能否重拾荣光?


江西石油钻井用黄原胶


巴萨近9场联赛每场至少丢1球 近8场联赛仅拿6分


1965年毛主席邀老蒋重返大陆,老蒋开出六大要求,主席会同意


谈恋爱怎么谈:从动机到方法的深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