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浮动费率基金现状:17只产品跑输基准,差距达40%,投资者选择需更谨慎

发布日期:2025-11-23 10:07 点击次数:170

最近后台有朋友聊起浮动费率基金,说好的“利益捆绑、风险共担”,怎么最后变成了“你的风险、我的收益”?

尤其是在市场明明走得还不错的背景下,一批产品业绩拉胯,首尾差距能有好几十个点,感觉智商受到了侮辱。

这事儿吧,我琢磨了半天,感觉跟前阵子家里装修请师傅差不多。

你跟师傅说,好好干,工期内提前完工,我给你发个大红包。

师傅听了很高兴,哐哐一顿猛操作,是提前完工了,但墙给你刷得跟狗啃过一样,地砖缝大得能跑蚂蚁。

你找他理论,他说:“老板,是你让我快点的,快就难免糙。”

你看,问题出在哪?

出在你那个“红包”的激励机制上。

你以为你激励的是“质量”,其实你激励的只是“速度”。

浮动费率基金这事,本质上是同一个逻辑bug。

我们先来捋一捋,这批产品当初是怎么宣传的。

核心卖点是“解决了公募基金旱涝保收的顽疾”。

过去固定管理费,基金公司就像个收租的房东,不管租客(基民)是胖是瘦,租金一分不能少。

浮动费率呢,说是我从业主的盈利里抽成,你赚钱我才多收钱,你不赚钱我少收甚至不收。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美好?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简直是基金界的“理想国”。

但金融世界里,任何一个机制设计,都得先用小人之心去揣度。

你得假设参与方都是极致理性的“经济人”,他们会怎么利用规则?

当你把“超额收益”作为唯一的考核指标和奖金来源时,你实际上在对基金经理说什么?

你不是在说“请为客户稳健理财”,你是在大声疾呼:“去赌!去冒风险!去搞出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来!”

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来算笔账。

假设一个基金经理,面对一个沪深300涨了20%的市场。

他有两个选择:

1. 选择一:保守跟随。

他也买一篮子沪深300的成分股,可能微调一下,最后业绩也是20%左右。

结果呢?

他跑平了基准,没有超额收益,拿不到浮动业绩提成,只能拿一点点微薄的基础管理费。

在公司内部考核,他可能还会因为“缺乏阿尔法能力”被打上一个平庸的标签。

2. 选择二:极致风格。

他判断市场错了,或者他认为自己的“绝活”在别处。

于是他重仓了白酒、医药,或者干脆把股票仓位降到极低去买债券。

这时候会出现两种极端结果:

赌对了: 他的重仓板块一飞冲天,或者成功躲过一次小调整,业绩干到40%,远超基准。

于是他封神了,业绩提成拿到手软,规模也跟着暴涨,名利双收。

赌错了: 就像这次我们看到的,市场走科技成长,他死守的价值板块无人问津,或者他直接踏空了整个行情。

业绩-5%,跑输基准25个百分点。

结果呢?

他拿不到业绩提成,被基民骂。

但他可以跟公司、跟渠道、跟基民解释:“我的投资框架是长周期有效的,只是短期风格不匹配。这是价值投资必须承受的阵痛。”

如果你是基金经理,一个理性经济人,你怎么选?

选择一,你稳稳当当,但永无出头之日,是“温水煮青蛙”。

选择二,要么上天堂,要么也就是“暂时性”的风格漂移,你还有一套逻辑自洽的话术可以用来甩锅。

这值博率太高了。

所以,浮动费率机制,本质上是一个“风险放大器”。

它逼着基金经理去追求极端的仓位和风格,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博取到那份诱人的业绩提成。

平庸,在这种机制下,是一种罪。

所以,我们看到高达三分之二的产品跑不赢基准,首尾业绩差超过40%,这根本不是意外,而是这个机制设计的必然结果。

它撕下的不是哪一个基金经理的“遮羞布”,而是撕下了我们对“激励机制”过于天真的幻想。

对于持有这些跑输基金的基民来说,这次的亏损要算三笔账。

第一笔是金钱账。

这个最直接,净值跌了多少就是多少。

从+42%到-5%,真金白银的差距。

第二笔是机会成本账。

这笔账最痛。

在牛市里亏钱,比在熊市里亏钱更让人难受。

因为别人都在赚钱,你不仅没赚到,还亏了,相当于挨了两巴掌。

别人在坐火箭,你买了张票,结果发现自己坐的是下行电梯。

这种相对的剥夺感,是真金白银损失之外的二次伤害。

第三笔是情绪账。

这笔账最伤人。

当初你买浮动费率基金,是冲着那份“利益捆绑”的信任去的。

你多付了一份“期权费”,赌的是基金经理会更尽心尽力。

结果发现,这个机制不仅没让他更尽心,反而让他去赌场里掷了一把骰子,还用的是你的钱。

这种感觉,就像你以为找到了一个战友,结果发现他只是把你当成了他博取战功的炮灰。

信任被摧毁,这是最难填的坑。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基金被爆出公司自己和员工都没买。

这说明什么?

说明最了解这个产品、最了解这个基金经理的人,用脚投了票。

他们可能早就知道,这个产品“货不对板”的风险很高。

这比任何尽职调查报告都来得真实。

当一桌菜做好了,厨子自己一口都不吃,你就要掂量掂量了。

说到底,这件事给我们的教训,不是去骂某个基金经理“菜”,也不是去否定“价值投资”或者“成长投资”这些策略本身。

策略没有好坏,只有与市场环境的匹配与否。

真正的教训是,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必须放弃对“圣杯”的寻找。

不要指望一个完美的收费模式,或者一个永远正确的基金经理,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投资难题。

任何金融产品,在看它的宣传材料之前,先要看它的条款细则,思考它的激励机制到底在鼓励什么行为。

是鼓励稳健,还是鼓励冒险?

是鼓励长期持有,还是鼓励短期博弈?

想清楚这个,比听基金经理讲一百个动人的投资故事都重要。

否则,你以为你买的是一份“保险”,最后却可能收到一张赌场的门票。

共勉共戒。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