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西贝被骂后重现排队,先是降价,再发一百元代金券

发布日期:2025-11-21 21:25 点击次数:180

这事儿有意思了。

你还记得上个月,不,可能就是上上个礼拜,大伙儿是怎么在网上把西贝的祖宗十八代都问候了一遍的吗?“预制菜刺客”、“智商税天花板”、“一个拍黄瓜卖我二十九,抢钱啊?”……那家伙,口水汇成的黄河,几乎要把莜面村给淹了。

结果呢?

你猜怎么着。

西贝门口,又排上队了。乌泱泱的,跟没发生过任何事儿一样。

我刷到那几张排队照片的时候,正叼着烟,第一反应是“嘿,这届网友的记性,是不是跟金鱼一个配置?”前脚还在评论区里义愤填膺,发誓这辈子再也不踏进西贝半步;后脚就拿着排队的号牌,眼巴巴地瞅着叫号屏,盘算着待会儿是用一百的券还是五十的券。

这场景,太魔幻了,简直就是一出现代商业版的行为艺术,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遗忘与原谅》。

要我说,这事儿根本不是什么原谅,更不是什么遗忘。大家伙儿心里门儿清,谁也没忘。关键在哪儿呢?关键在于西贝这次学聪明了,它不再跟你讲情怀,不跟你聊什么“我从草原来”的浪漫故事,而是直接跟你谈钱。

谈钱,不伤感情,伤自尊。但对商家来说,自尊在现金流面前,算个屁。

你看西贝这套组合拳,打得那叫一个干脆利落,甚至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悲壮感。

先是降价。罗永浩之前晒过的那张天价账单,草原嫩烤羊排119,现在99;葱香烤鱼89,现在79。这叫什么?这不叫调价,这叫“打脸”。自己打自己的脸,啪啪响,打给所有消费者看:“各位爷,之前是我不懂事,是我飘了,我错了,我给您把钱降下来,您消消气。”

这是一种姿态。一种放低身段,甚至可以说是匍匐在地的姿态。它用降价这个最直接的语言,完成了一次无声的道歉。比任何公关稿都管用。因为消费者不看你怎么说,只看你怎么做,更准确地说,只看你怎么让他兜里的钱花得更值。

光降价还不够,那只是止血。真正的大杀器,是那套“连环券”。

先是发100块无门槛代金券。这招太毒了。无门槛啊朋友们,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理论上可以花3块9买个馒头,然后揣着一张100块的券扬长而去。网上那些“薅羊毛”攻略满天飞,一群人拿着好几个手机去买最便宜的东西,就为了领券。

西贝不知道吗?它能不知道?它精得跟猴儿一样。它就是要这种“我亏了,你赚了”的感觉。

这背后是极深的人性洞察。人们为什么热衷于“薅羊毛”?不真是为了省那点钱,而是为了那种“战胜了系统”的快感。就像在游戏里找到了一个BUG,利用它刷了一堆装备,那种智力上的优越感和占到便宜的窃喜,比省钱本身更让人上瘾。西贝等于是主动开放了一个官方外挂,邀请所有人都来占便宜。

你以为你占了便宜,高高兴兴地拿着100块券去消费了。好了,第二步棋来了。

你点了一桌子菜,花了150,用掉100的券,自己掏了50。正当你心满意足地擦嘴准备走人时,服务员微笑着递过来一张新的50元代金券。“先生,我们现在活动,实付满50送50哦。”

你看,套路来了。你就像那只追着自己尾巴转的狗,永远被下一个胡萝卜吊着。你为了用掉手里的券,不得不进行下一次消费;而下一次消费,又会产生新的券。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消费陷阱,温柔得让你无法拒绝。你感觉自己一直在赢,一直在占便宜,但实际上,你的消费频次和总金额,可能比以前更高了。

这就像赌场送你的免费筹码,你以为是白给的,但只要你上了牌桌,最终赢的永远是庄家。西贝用一张张代金券,硬生生把自己从一个“高价餐厅”变成了一个“上瘾游戏”。

说到这儿,你可能要骂我了,说老姜你是不是在给西贝洗地?

恰恰相反。我看到的,不是西贝的营销有多高明,而是它背后那股子深入骨髓的悲凉和无奈。

你想想,一个曾经标榜自己“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把“天然、地道”挂在嘴边的品牌,一个试图把自己打造成中式餐饮品质标杆的企业,如今要靠什么来拉回顾客?

靠打折,靠发券,靠这种近乎于“倾销”的手段。

这说明什么?说明它之前建立起来的所有品牌故事、品质叙事,在“预制菜”这个照妖镜面前,瞬间崩塌了。消费者心里那杆秤一下子就明了了:嗨,搞了半天,你跟我这儿扯什么草原的风、牛羊的纯,最后给我上的也是工厂流水线的料理包?那你凭什么卖那么贵?

信任的崩塌,是所有品牌危机的根源。当消费者觉得你的价格和你的价值不匹配时,你说的每一个字,都会被认为是谎言。之前那个被取消的“25分钟沙漏上菜”承诺,不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吗?以前大家觉得这是效率,是牛逼;预制菜风波后,大家再看这个沙漏,就觉得无比讽刺:“可不是快吗,微波炉里转一下能不快吗?”

所以,西贝今天的排队,不是品牌的胜利,而是价格的胜利。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给所有餐饮老板上了一堂血淋淋的课:你可以玩概念,可以讲故事,但别把顾客当傻子。你的价格,必须对得起你端上桌的那盘菜。你可以是预制菜,没问题,现在谁家没点预制菜?但你得卖预制菜的价。你想卖现炒的价,你就得给我拿出真东西,拿出那个“锅气”。

这波操作,对西贝来说,无异于一场“刮骨疗毒”。它把过去高高在上的品牌溢价,亲手一层层刮掉,刮到只剩下赤裸裸的成本和利润,然后用一个“交个朋友”的价格,把人重新请回来。至于那个什么“我从草原来”的新logo,什么新出的烤鸭,在铺天盖地的优惠券面前,都只是点缀。没有券,谁会专门为了你换个绿招牌去排队?

这事儿最让人唏嘘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商业现实:在今天这个信息透明、消费理性的时代,任何试图用“信息差”来赚取超额利润的把戏,都越来越玩不转了。消费者或许会一时被蒙蔽,但他们不傻,而且被骗一次后,会加倍奉还。

西贝门口的队伍,看似是繁荣再现,但那一张张等位的面孔背后,不再是对品牌的忠诚与信赖,而是一种“我倒要看看你能亏到什么时候”的博弈心态。人们来这里,不是因为爱上了西贝,而是因为爱上了“占西贝便宜”的感觉。

这究竟是西贝的“自救成功”,还是一场饮鸩止渴的狂欢?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当一个品牌不再能靠它的产品本身,而要靠“打骨折”来维持客流时,它就已经走在了一条异常危险的钢丝上。风光之下,是万丈深渊。

这波优惠券你用了吗?感觉是薅到了羊毛,还是被西贝成功“套牢”了?评论区里,咱盘盘这事儿。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