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桥出狱后拒绝采访,暮年之际对女儿说:我只有一件事深感后悔
发布日期:2025-10-09 15:11 点击次数:105
参考来源:《张春桥狱中家书》、《女儿眼中的张春桥》访谈录、百度百科、相关史料档案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张春桥一生充满争议,特殊时期他担任重要职务,犯下诸多错误,1976 年被抓捕,经过法庭审判后,开始了 22 年的牢狱生活。
1998 年张春桥获得保外就医,被安排在江苏江阴监视居住。
此后不断有媒体想要采访他,却都被他一一拒绝,他称自己已是过去的人,不想再打扰现在的生活。
在狱中他始终沉默,可暮年之际,他却对女儿说出了内心深处的悔恨。
01
1917 年 2 月 1 日张春桥在山东巨野县的一个官宦家庭呱呱坠地。
父亲张开益毕业于山东公立医专,凭借自身的能力与努力先后担任过高苑县邮政局长、陈留杞县烟酒税局长等职。
母亲宋惠卿出身于书香门第,知书达理,家中藏书众多。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张春桥自幼便受到了文化的熏陶。
作为家中的长子,他下面有五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作为兄长,他在弟弟妹妹面前总是有着强烈的责任感。
小时候张春桥常常跟着母亲在书房里,母亲会给他讲一些古代文人的故事,他听得津津有味,眼神里满是崇拜。
有时候他也会自己拿起一本书,有模有样地翻看,虽然很多字还不认识,但他对知识的渴望已经在心底埋下了种子。
1927 年10 岁的张春桥跟随母亲宋惠卿前往开封,与在冯玉祥军中任职的父亲团聚。
在开封期间他勤奋好学,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简单洗漱后就拿着书到院子里朗读。
他顺利完成了小学学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开封明伦中学。
那时的张春桥眼中总是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
他每天都会早早地来到学校,坐在教室里认真听讲,课后也会积极完成作业。
老师经常在班上表扬他,说他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然而好景不长,中原大战爆发后冯军战败,张开益不得不返回济南,张春桥也随之回到了巨野老家。
回到巨野后,张春桥有些失落,但他没有放弃学习。
他经常去村里的私塾,找先生借书看。
有一次他借到了一本《三国演义》,如获至宝,整天爱不释手,吃饭的时候都在看,还常常给弟弟妹妹们讲书中的故事。
1931 年至 1934 年张春桥在济南私立正谊中学就读。
这一时期他对文学的兴趣愈发浓厚,仿佛着了魔一般,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会拿起笔来写作。
他经常向各类报刊投稿,笔耕不辍。
每次写完一篇文章,他都会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有一次他写了一篇关于家乡风景的散文,觉得有个地方的描写不够生动,就跑到村外的田野里,仔细观察了一整天,回来后又重新修改了好几遍。
1933 年春16 岁的张春桥参与发起成立了一个名为 “华蒂社” 的文学组织,他和其他成员一起,积极投身于文学创作活动,经常聚在一起探讨诗歌、小说的创作技巧。
他们有时候会在学校的操场上,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某首诗的意境,或者某部小说的情节设置。
张春桥总是很活跃,提出很多自己独特的见解。
1934 年夏张春桥从正谊中学毕业后,前往北平参加铁路局招收练习生的考试。
他满心期待着能够通过考试,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同时也能继续追逐自己的文学梦想。他在北平的那段时间,住在一个简陋的小旅馆里,每天都复习到很晚。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由于高度近视,他未被录取。
回到巨野后,他并未灰心丧气,而是继续给各家报刊投稿,试图以写作为生。
这一时期他的文学评论常常以知名作家为批评对象,戴望舒、老舍、臧克家等人都曾受到过他的批评。
有一次他读完戴望舒的一首诗后,觉得诗中有些地方表达得不够清晰,于是便拿起笔来,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一篇评论文章,指出了自己认为的不足之处。
他把文章寄出去后,还专门给编辑写了一封信,说自己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才写下这些评论,希望编辑能够认真考虑他的观点。
02
1935 年 5 月18 岁的张春桥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前往上海的征程,开启了他的文化写作生涯。
刚到上海时他人生地不熟,只能住在一个狭小的阁楼里,屋顶还经常漏雨。
但他并未被这些困难吓倒,而是积极地寻找着机会。
他每天都会拿着自己的作品,去各个报社投稿,有时候一天要跑好几家报社。
10 月在尤克的介绍下,他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秘书处下属的小说研究委员会活动。
在 “左联” 的日子里,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文学青年,大家常常一起交流思想,探讨文学。
他们会在一个昏暗的小茶馆里,一边喝着茶,一边热烈地讨论着当时的文学潮流,或者分享自己最近的创作心得。
然而“左联” 很快便被解散,引发了 “国防文学” 和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之争。
1936 年 3 月 15 日19 岁的张春桥以笔名 “狄克” 在《大晚报》副刊《火炬》上发表了《我们要执行自我批判》一文,响应周扬提出的 “国防文学” 口号,批评作家田军的作品《八月的乡村》。
这篇文章发表后,在文学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鲁迅在同年 4 月 16 日写了《三月的租界》一文进行回应。
当时张春桥看到鲁迅的文章后,心中也有些忐忑,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
他对一起讨论的朋友说:“我觉得我写的文章没有错,我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评价作品的,鲁迅虽然是大作家,但他也不一定全对。”
这次文学论争成为了张春桥早期文学生涯中的重要事件。
1937 年 8 月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
看着战火纷飞的城市,张春桥心中充满了担忧和愤怒。
他看到街上到处都是逃难的百姓,心里很不是滋味。
9 月张春桥离开上海返回济南,暂住在父亲的同乡赵福成家中。
赵福成一家对他十分照顾,经常会给他送来一些生活用品。
赵福成的妻子还会给他做一些好吃的,每次都让他多吃点,说他太瘦了。
同年 12 月济南即将被日军占领前夕,赵福成劝张春桥赶紧离开,他对张春桥说:“孩子,这里太危险了,你得赶紧走,找个安全的地方,继续追寻你的理想。”
张春桥听后点了点头,心中也明白,自己不能再留在这里了。
于是他离开了赵福成家,踏上了前往延安的道路。
03
1938 年 1 月经过长途跋涉,张春桥终于抵达了延安。
延安的一切都让他感到新鲜和振奋,这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每个人都怀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努力奋斗着。
这个来自山东的文学青年,满怀热情地投身到了革命的洪流之中。
同年 8 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他面对党旗宣誓时,心中充满了自豪和使命感。
在延安张春桥被分配到陕北公学政治部,担任校刊编委会的秘书。
他每天都忙碌于校刊的编辑工作,从组稿、审稿到排版,他都亲力亲为。
他经常熬夜看稿,眼睛都熬红了。
有一次为了赶一期校刊,他连续两天两夜没有睡觉,终于在发表前完成了任务。
延安的生活虽然艰苦,没有上海的繁华,也没有舒适的居住环境,但对于这个年轻的文学爱好者来说,却是人生中最充实的时光。
他在这里接触到了马列主义理论,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来学习,思想得到了系统的熏陶和改造。
他会在课余时间和同学们一起讨论马列主义的理论知识,大家各抒己见,气氛十分热烈。
1939 年 2 月张春桥调至陕北公学关中分校,任校刊编委会宣传部长。
他积极组织各种宣传活动,向同学们宣传革命思想。
他会在学校的操场上,给同学们做演讲,他的演讲通俗易懂且富有感染力,同学们都听得很认真。
12 月他又调任华北联大宣传科长,后来担任生活指导科长。
在延安的几年里张春桥主要从事宣传文化工作,发挥着自己的文字特长。
他写的宣传文章通俗易懂且富有感染力,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1940 年张春桥被派往晋察冀解放区工作,先后担任《晋察冀日报》副总编辑、《石门日报》社社长、石家庄市政府秘书长兼《石家庄日报》社长等职务。
在解放区的工作中,他运用自己的文字功底,积极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为解放区的建设和发展摇旗呐喊。
在晋察冀边区工作期间,张春桥遇到了后来的妻子李若文(后改名文静)。
李若文出身富裕家庭,父亲曾担任中国银行天津分行副经理,她本人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
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一次工作会议上,张春桥被李若文的才华和气质所吸引,而李若文也对张春桥的学识和能力印象深刻。
有一次在会议休息期间,张春桥主动走到李若文身边,和她聊了起来,他们从工作谈到文学,越聊越投机。
1943 年春两人在晋察冀边区相识相恋,1947 年在张家口结婚。
结婚那天虽然没有隆重的婚礼,但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他们只是简单地请了几个同事和朋友,在一起吃了顿饭,但他们觉得很满足。
04
1949 年解放后张春桥跟随解放军进入上海,开启了他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
他先后担任上海《解放日报》副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等职务,在新闻宣传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那时的他工作非常认真负责,每天都会早早地来到报社,组织编辑们开会,安排当天的工作任务。
他会和编辑们一起讨论选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1958 年张春桥发表了《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一文,这篇文章在《人民日报》转载时得到了伟人的亲自批注。
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关注,也让张春桥在理论界崭露头角。
当时他在写这篇文章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经过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他经常去图书馆,一待就是一整天,查阅各种文献和书籍。
随着政治地位的提升,张春桥逐步担任了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委书记处候补书记等重要职务。
1965 年他被任命为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分管宣传文化工作。
在这个岗位上他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政治活动和文化事件。
然而历史的车轮即将发生巨大的转向。
1965 年 11 月姚文元在张春桥的指导下发表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这篇文章成为了后来特殊时期的导火线。
从这个时候开始,张春桥开始在全国政治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特殊时期开始后,张春桥担任中央特殊时期小组副组长,与江青、姚文元等人一起成为这一运动的重要组织者。
1967 年 1 月上海发生了 “一月风暴”,张春桥积极参与其中,成为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主任,掌握了上海的实际政治权力。
此后他的政治地位不断上升,还担任了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南京军区第一政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国务院副总理等多个重要职务。
他成为中共九届、十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治地位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但正如他的女儿张维维后来回忆的那样,张春桥对自己的这个结局早有预料。
在 1976 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天气十分闷热,张春桥和女儿张维维坐在院子里乘凉。
张维维问起未来时,张春桥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缓缓地说:“维维,爸爸可能以后会遇到一些事情,你要做好心理准备。”
张维维听后心中一紧,问道:“爸爸,你为什么这么说呀?你不会有事的。”
张春桥只是摇了摇头,没有再说话。
1976 年 10 月 6 日晚 8 点命运的转折终于到来。
华国锋联合叶剑英、汪东兴等人,在中南海怀仁堂对张春桥和其他三人实施了抓捕行动。
当警察出现在张春桥面前时他没有反抗,只是静静地看着他们,眼神中似乎有着一丝无奈。
这一事件标志着特殊时期的结束,也宣告了张春桥政治生涯的终结。
在随后的法庭审判中,张春桥选择了令人费解的沉默。
从 1980 年 11 月 20 日至 1981 年 1 月 25 日的整个审判过程中,他从头到尾一言不发,无论法官问他什么问题,他都只是静静地坐着,以沉默对抗法庭。
这种态度一直持续到判决宣布,甚至在判决书上他也拒绝签字。
22 年的牢狱生活开始了。
在秦城监狱的铁窗后面,张春桥开始了人生中最长的一次思考。
他每天都会坐在牢房的角落里,静静地回忆着自己的一生,思考着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
他有时候会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巨野的生活,想起母亲给他讲的故事,想起自己曾经的文学梦想。
1998 年 1 月81 岁的张春桥获得保外就医,被安排在江苏江阴监视居住。
经历了 22 年的牢狱生活,这个曾经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已经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行动不便的老人。
他住在江苏江阴的一处安静居所,每日的生活简单而规律。
清晨他会在院子里缓慢地散步,活动一下筋骨,然后回到房间静静地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景色似乎在回忆着过往的岁月。
尽管外界对这位曾经的政治人物充满了好奇,不断有媒体想要采访他,了解他的近况和内心想法,但都被他一一拒绝。
他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我已经是一个过去的人了,不想再打扰现在的生活。”
他不想再与外界有任何纠葛,只想在这最后的时光里静静地度过。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春桥的身体越来越差,他经常生病,大部分时间都只能躺在床上。
女儿张维维时常来看望他,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看着女儿忙碌的身影,张春桥的心中充满了愧疚和感慨。
有一次张维维给张春桥喂完药后,张春桥拉着她的手说:“维维,爸爸对不起你,这么多年让你跟着我受苦了。”
张维维听后,眼泪在眼眶中打转,说道:“爸爸,你别这么说,我是你的女儿,照顾你是我应该做的。”
在一个宁静的午后,张春桥感觉自己的身体愈发虚弱,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这个一生都保持沉默的老人,终于在家人面前卸下了所有的伪装。
他示意女儿坐在自己的床边,然后紧紧地握住女儿的手,眼神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当张维维坐在病床前,听到父亲说出那句深藏内心多年的话时,她的眼泪瞬间夺眶而出……
“维维,爸爸这一辈子,做了很多事情,有对的,也有错的。” 张春桥的声音微弱而沙哑,“但我只有一件后悔的事,那就是我曾经的所作所为,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张维维静静地听着,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她从未想过,父亲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说出这样的话。
“我年轻的时候,充满了理想和抱负,想要为国家和人民做些事情。” 张春桥继续说道,“但后来,我在权力的诱惑下,迷失了自己,做出了很多错误的决定。我参与了那些不该参与的事情,伤害了很多无辜的人。” 他深深地叹了口气,脸上满是悔恨之色。
“我现在才明白,权力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为人民谋幸福,要让国家变得更加美好。可是,我明白得太晚了。”
张维维轻轻地点了点头,她知道父亲的这些话是发自内心的。
“爸爸,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您也不要再自责了。” 她轻声说道,“现在最重要的是,您要好好地休息,不要想太多。”
张春桥微微一笑,摇了摇头。
“我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我只是想把心里的话告诉你,让你不要走我的老路。” 他紧紧地握着女儿的手,“你要记住,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坚守自己的良心,要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张维维含着泪答应了。
她看着父亲渐渐闭上了眼睛,心中充满了悲痛和不舍。
但她也知道父亲的这些话,将会成为她一生的财富,指引她前行的道路。
2005 年 4 月 21 日张春桥因患癌症病亡,终年 88 岁。
他的离去结束了他那充满争议的一生。
但他在生命最后时刻对女儿说的那句话,却永远地留在了女儿的心中,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深刻的警示。


抽签结果引发中日大战猜想!横滨冠军赛今揭幕


《深情眼》姐弟恋神作!张予曦×毕雯珺疗愈又撩欲,上演成人恋爱


曼联拟第三次报价姆贝莫, 已赶不上集训! 纽卡签一人或助拉爵


央行下半年工作剑指七大重点!稳增长、防风险信号强烈


甲骨文,了不起!“王子的荣耀”XR沉浸式大电影圈粉印度游客


美国国会山拆盲盒:法案暗战背后的经济与民生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