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社区工作者满几年可以入编

发布日期:2025-08-22 14:02 点击次数:81

我是孙海山,山东山友律师事务所的创始人,也是现在的负责人。执业二十多年,我办过上万件案子,其中不乏和基层工作者相关的“人生大事”。今天要说的,是一个关于社区工作者小陈的故事,他用了整整八年,从“临时工”熬成了“编制内”。

小陈是2017年考进社区的,那会儿他刚毕业,觉得社区工作“离家近、事儿少”,还能“积累经验”。可干了两年他就懵了——每天忙得脚不沾地,调解邻里纠纷、组织活动、填表报数据,可工资就三千出头,连五险一金都是按最低标准交的。更让他焦虑的是,身边同学有的进了国企,有的考了公务员,而他连个“正式身份”都没有。

这里我得跟大家伙儿说一声,点赞关注一下我的账号,省得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找不到我这种专业人士解答了。2024年,中央出了个《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说“优秀社区工作者可定向进入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编制”。小陈一看,眼睛都亮了,可仔细一读,又犯了难——这“优秀”到底咋定义?得干多少年?有啥具体条件?

我跟他聊了聊,又查了查各地的政策,发现这“入编”的门道还真不少,我给他理了理,也跟大家伙儿说说:

第一,年限是基础,但各地不一样。全国来看,入编年限普遍要求3-10年。比如长三角的南京,得连续干5年且近3年考核合格;杭州某区更严格,要8年+大专学历;中西部成都某区则是“3年考试资格、6年择优录取、9年考核直编”的阶梯政策;华北的北京,直接设定了10年基准线。小陈所在的青岛,政策是“连续工作8年以上、任社区党组织书记满一届、表现优秀”,他刚好符合。

第二,岗位有倾斜,书记主任优先。国家规定,连续任职10年且完成任期的社区书记优先入编。杭州拱墅区2024年有15名社区工作者入编,其中12名是书记。小陈虽然不是书记,但他干得特别拼,连续三年考核都是“优秀”,还拿了区里的“优秀社区工作者”表彰,这也算是个加分项。

第三,考试是关键,但政策有倾斜。现在入编主要有四种方式:定向招录、专项选聘、公开招考、人才引进。定向招录成功率最高,适合任职满3年、年度考核优良的社区书记/主任,考试形式是笔试(40%)+实绩考核(60%)。小陈走的就是这条路,他准备了三个月,笔试考了第一,实绩考核也因为平时工作扎实,拿了高分。

第四,资质能加速,证书和表彰有用。系统备考社工证能缩短入编期,广东有社工通过双证备考,缩短了3年。市级表彰也能突破常规限制,上海浦东有社区工作者获表彰且工作5年,就优先入编了。小陈虽然没考社工证,但他拿的区表彰,也帮他加了不少分。

小陈去年参加了定向招录,笔试、实绩考核都过了,现在已经是区里某街道的事业编人员了。他跟我说:“孙律师,我现在工资涨了,五险一金也按高标准交了,最重要的是,心里踏实了。”

我还跟小陈说,现在政策越来越好,2025年前全国80%以上街道要实现“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还要建立“优秀社区工作者-事业编-公务员”递进培养机制,每年拿出不少于30%事业单位岗位定向招录社区工作者。这对社区工作者来说,是个大好机会。

最后,再提醒大家一句,点赞关注分享一下我的账号,以后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想了解基层工作者政策,都能找到我这种专业人士解答。社区工作者入编,不是“熬年头”那么简单,得结合岗位特性、个人优势,还得关注政策动态。小陈用了八年,但有的人可能三年、五年就能入编,关键看你怎么规划、怎么努力。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别等着政策“砸”到你头上,得主动出击,才能抓住机会!#社会工作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