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人口学家梁建章警示如不早介入40年后印度人口将是中国三倍

发布日期:2025-11-23 22:12 点击次数:120

中国人口下滑太快,印度迎头赶上?梁建章的警告到底说了啥,年轻人为什么不愿生娃

第一次听到“中国人口要被印度甩三倍”这种说法,真有点不敢相信。梁建章这位大佬,既是携程的老板,又是北大光华的教授,人口学圈里说话也算有分量。早在2012年,他就跟一堆经济学家、人口学家一起联名喊话,建议别再搞计划生育了。

结果政策调头那会儿,已经是十年后,人口拐点直接来了个大回转。

2022年,中国人口第一次开始负增长,14.1亿的高峰一过就开始往下掉了。到2024年,官方统计只剩14.0828亿,三年连着减少。新生儿只有954万,死亡人口却冲到1093万,净少了139万人。

出生率直接掉到只剩6.77‰,自然增长率干脆变成了负数。坊间有些悲观推算,说今年出生人口可能守不住800万,明年甚至可能还要更低。总和生育率也早就跌破了1.0,大伙都明白,这已经不是小问题了。

你说人口少点是不是挺好?资源多了,人均分一分不亏。说得轻巧,梁建章可不这么看。他的意思很简单:中国的人口基础其实就是经济发动机,尤其制造业那块儿,全靠劳动力丰富这张底牌。联合国的预测更扎心,到2050年,中国劳动力会从8亿掉到7.5亿。

看着只是数字,实则是工业、创新、服务业全线压力山大。

梁建章还说了句很扎心的话:就算AI再牛,产业升级再快,可没有年轻人当创新主力,技术也会陷入瓶颈。年轻人越来越少,社会就像一汪死水,创新没了源头,整个国家动力都要慢下来。

劳动力少了,老龄化又加速。2024年,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占比21%。梁建章推测,到2035年,这个比例会飙到30%,三个人里就有一个是老人。养老、医疗、社保系统全都要被拖垮。年轻人压力也越来越大,未来养老金要是不够,推迟退休成了唯一解法。

梁建章做过个推演,“90后”以后可能都得干到七八十岁,不是开玩笑。

很多人觉得,反正人口少点也无所谓,年轻人能活得更轻松。其实这只是表面,背后的社会成本都会慢慢转嫁到年轻人身上。到时候,不仅钱不够花,创新也跟不上,国际竞争力也会被削弱。

再看看外面的世界,两个活生生的案例摆在眼前。日本是反面教材,上世纪90年代人口就开始负增长,老龄化更严重。各种育儿补贴、托育服务政策跟上了,可还是来不及。现在日本街头,七十岁的老头还在开出租、做服务员,已经见怪不怪了。

经济增长都快停滞了,暮气沉沉,谁都知道:政策干预不能再拖了。

印度是另一种情况,生育率高,人口结构年轻。2023年人口超越中国,成了世界第一。印度从来没有严格的生育控制,大家都觉得多子多福。联合国说,印度到2064年人口可能到17亿,梁建章的“三倍”说法正是这么来的。

虽然印度也有自己的烦恼,比如就业、教育、贫困问题,但至少人口红利还有空间。中国这边,人口问题一下子成了国际竞争的战略焦点。

说到底,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生孩子?其实答案大家都懂,无非是“三座大山”:钱、时间、观念。先说经济压力,房价高得离谱,养孩子要花的钱越来越多,教育“内卷”让家长压力山大,医疗费用又贵,生孩子成了现实的经济负担。

再说时间压力,“996”加班已经成了常态,年轻人自己都顾不上,哪有精力照顾孩子?特别是女性,生了孩子就可能被单位边缘化,升职加薪机会少,隐性歧视还是有的。

最后就是观念,再也不是老一辈那种“传宗接代”了。现在的小年轻更在乎自我实现和生活品质,结婚生娃并不是人生必选项,很多人干脆无所谓。这种文化变迁,政策很难扭转。

梁建章其实一直主张,不是强迫谁非得生娃,而是帮这些“想生”的人把障碍搬开,解决他们“敢生、能生、养得起”的实际问题。怎么做?购房补贴、降低房贷利率、教育医疗保障全都得跟上,家庭支持也不能少。

比如可以引进东南亚保姆,分担育儿压力,年轻父母也能腾出手专心工作。

另外,还得让职场环境变得更友好,坚决反对“996”加班,推远程办公,让员工能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社会宣传也得跟上,让大家都意识到人口问题的重要性。

说白了,生孩子得是一种幸福的选择,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政策要跟上,环境要变好,年轻人才有可能重新愿意考虑生娃。人口问题这口锅,不该只让年轻人扛,大家都得一起想办法才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