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美豆滞销危机!中国大豆订单转向他国,美国关税威胁加剧:关门也要征税

发布日期:2025-10-10 10:38 点击次数:200

就算白宫的草坪没人修剪,联邦的公务员连工资条都盼不来,有些事在美国政客眼里,那也是天塌下来都得照办。这不,9月30号彭博社就放了个风,国土安全部的大佬们发话了:政府关门可以,但该收的关税,一分钱都不能少!征税工作照常,谁也别想含糊过去。

这话说得倒是冠冕堂皇,一副为国库操碎了心的模样。可就在这节骨眼上,总统特朗普刚把民主党大佬舒默的会面给拒了。他宁可让整个政府停摆瘫痪,也不愿在贸易问题上退让半步。两件事这么一串,国土安全部这番“敬业”表态的味道就不对了,怎么看都像一场精心排练的大戏,演给全世界看:瞧瞧,我们搞贸易保护的决心,硬着呢!

伤人先伤己的关税大棒

这种“停摆事小,关税事大”的奇葩逻辑,一下子把关税这事儿抬到了一个吓人的政治高度。它早就不再是简单的经济账了,更像是一个政治图腾,一面写着“对华强硬就是政治正确”的大旗。哪怕国家公园长草,宇航员上不了天,这面大旗也必须迎风招展。

可这面大旗挥舞起来,第一个被砸得头破血流的,却是自家的农民。这套打法,活脱脱就是武侠小说里的“七伤拳”,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就在几个月前,特朗普还隔空喊话,让中国赶紧回来买美国大豆,而且胃口要比以前大四倍。可现实呢?现实是,从今年5月份起,满载美国大豆开往中国的货轮,就跟人间蒸发了一样。

连续四五个月的零订单,让美国中西部农业州的豆农们彻底傻眼了。要知道,以前中国可是美国大豆的“铁杆粉丝”,一年能吃掉126亿美元的美国豆子,撑起了美国大豆出口的半壁江山。现在,这个又大又稳的饭碗,说没就没了,搁谁谁不慌?

美国农业部长9月24号在白宫也只能硬着头皮承认,农产品出口确实是撞上大麻烦了。“我们正密切关注着大豆、玉米、小麦这些农户的情况,他们现在的日子确实不好过。”他嘴里说着“关注”,白宫那边讨论的办法却让人哭笑不得:居然是想用从别国加征关税收来的钱,回头再补贴给这些被贸易战坑惨了的农民。这操作,不就是自己打了自己一巴掌,再拿收来的医药费给自己买膏药吗?

东边不亮南美亮

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中国的反应却出奇地淡定。9月25日,中国商务部的发言人把话讲得明明白白:美国应该做点实事,把那些不合理的关税给取消了,这样大家才有得谈,生意才能做。这潜台词再清楚不过了:球在你那边,想卖东西,先拿出点诚意来。

不买美国大豆,更像是一个清晰的信号:那个靠挥舞大棒就能让别人乖乖听话的时代,早就翻篇了。这可不是一时意气用事,而是早有准备。就在美国豆农望着空荡荡的码头发呆时,他们的老对手——巴西和阿根廷的农场主们,正咧着嘴笑,忙着把一船又一船的大豆装船运往中国。

官方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近期,中国从巴西采购了大批大豆,阿根廷的大豆也源源不断地运来。这两个南美国家,在国际市场上跟美国豆农斗了好多年了。如今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市场被对手一口口吃掉,美国农民心里恐怕是打翻了五味瓶,啥滋味都有。

更要命的是,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曾经的“非你不可”的地位,正在快速瓦解。一方面是进口渠道越来越宽,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了;另一方面是中国自己也在“修炼内功”。国内不仅加大了对大豆种植的补贴和科技研发,还在饲料行业推广用杂粕替代豆粕,从根子上减少对进口大豆的依赖。想单靠一张大豆牌就拿捏中国,这算盘显然是打错了。

这不只是一场大豆战争

这场掰手腕,早就超出了大豆的范畴。中国明显吸取了过去的教训,正在能源、矿产等各个要紧的领域,重新布局自己的全球供应链。目的很直接,就是降低对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渠道的过分依赖,这样一来,再遇到贸易保护主义的歪风时,自己手里能打的牌就多了,转身也更灵活。

今年的贸易数据也很有意思,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东南亚、非洲这些新兴市场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增长速度非常亮眼。这在很大程度上,冲抵了和传统贸易伙伴闹别扭带来的损失。

与此同时,咱们自己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也在被不断挖掘。提高自给率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金白银的产业政策和科研投入。比如在饲料行业,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就是在从根本上动摇过去那种“非豆不可”的消费习惯。这种“对外广交友,对内练内功”的策略,给中国经济砌起了一道厚实的防火墙。

所以说,现在中美这场贸易摩擦,越来越像是一场马拉松。美方似乎更热衷于摆出短期强硬的姿态,甚至不惜拿政府关门当背景板,来衬托自己的“决心”有多大。而中方呢,则摆出了一副打持久战的架势,更专注于从根本上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提升抗风险的能力。

结语

这场围绕着大豆的博弈还会继续下去,双方或许会在某个时间点上互相给个台阶下,但根子上的矛盾不解决,类似的磕磕碰碰只会成为新常态。你看,美国的玉米种植户们已经急了,开始催着政府赶紧跟英国、日本谈妥,好多卖点玉米出去。这说明,贸易战的这股寒气,已经从大豆田蔓延到了玉米地。

两种截然不同的应对路数,也预示着未来的中美经贸关系,注定要在摩擦和试探中曲折前行。这场耐力赛到最后,比的不是谁的嗓门更大,谁的姿态更强硬,而是谁的经济底子更扎实,谁的战略眼光更长远,谁更能适应这个风云变幻的世界。很显然,比赛才刚刚拉开序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