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17级台风桦加沙来袭,香港飞机首次内部记录景象

发布日期:2025-10-09 06:06 点击次数:101

9月23日下午,一架银灰色的“挑战者605”定翼机冲入乌云翻滚的南海上空,直扑超强台风“桦加沙”的心脏。当飞机穿越风眼壁的瞬间,舷窗外是撕裂云层的狂风暴雨;而几分钟后,机身骤然进入一片诡异的平静——蓝天悬顶,云墙如塔,海面在中央缓缓旋转。这是人类第一次从第一视角记录下这场威力堪比“山竹”的巨台风内部景象。

这场飞行并非冒险表演,而是精准的科学突袭。为修正台风路径预报模型,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派出定翼机深入“桦加沙”核心,投放探空仪并拍摄结构数据。此时,台风中心风力已超17级,环流覆盖整个南海,十号飓风信号在香港全境亮起。这场内外反差极大的空中行动,揭开了极端天气背后科学防御的关键一环。

飞入风眼,是目前获取台风真实强度最直接的方式。卫星遥感虽能俯瞰全局,却难以穿透厚云测得底层气压与风速;地面观测则滞后且局限。唯有飞机亲临现场,才能带回决定预报精度的“黄金数据”。2023年“苏拉”、2011年“海马”,飞行服务队早已积累多次穿眼经验。此次面对结构模糊、范围空前的“桦加沙”,机组仍选择逆风而上,正是为了在风暴最狂暴时捕捉最关键的气压低点与风切变特征。

外界或许惊叹于风眼中的片刻宁静,但真正的挑战藏在穿越云墙的每一秒。强烈的颠簸、雷暴、结冰与能见度归零,考验着飞行员的技术极限。相比之下,美国NOAA的“飓风猎人”部队常年活跃于大西洋飓风带,使用WP-3D和湾流G-IV等专业机型,每年执行数十次任务。他们的数据直接输入全球预报系统,使飓风路径误差缩小达30%。中国南海虽无常设侦察机制,但香港飞行服务队的每一次出击,正逐步填补这片空白。

这些数据的价值,在登陆前数小时便开始兑现。广东台山电厂记录到44米/秒阵风时,防台一级响应早已启动;珠海港务码头提前48小时加固设备、抢运能源;惠州电厂在11级大风中确保电力不中断。精准的预警,让城市得以在风暴来临前完成“静默防御”。而这一切的背后,正是那趟穿越生死线的飞行所提供的底气。

台风不会因人类畏惧而转向,但科学可以为我们争取时间。当飞机从狂怒中带回宁静的影像,它传递的不只是自然奇观,更是一种信念:面对不可控的天灾,最有力的回应不是逃避,而是迎上前去,看清它的真面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