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朝鲜战场特等功臣张渭良:尘封半世纪的军功章终见天日

发布日期:2025-08-13 06:43 点击次数:124

沉默的军功章

1997年,辽宁省本溪市档案局的一次例行整理,让一摞蒙尘三十年的档案重见天日。工作人员在那堆发黄的纸页中发现了一份1970年代的手写记录:“张渭良,志愿军第47军战士,1953年朝鲜战场特等功臣,于疗养院病故。”这行不足三十字的记载,揭开了一个被时间掩埋的故事。

张渭良的档案薄得出奇。除了部队番号、立功时间和死亡记录,只有几张泛黄的医疗单据。民政局的老科员翻出1954年的《功臣抚恤登记册》,在第17页找到了这位特等功臣的全部信息:27岁,江苏扬州人,左腿截肢,肺部贯穿伤。在“亲属联系”一栏里,用红笔画了个醒目的叉。

没人能说清这个叉的含义。当年经手的老文书早已作古,市民政局辗转联系到两位仍健在的47军老兵。86岁的李怀山听到战友名字时,突然捂住助听器:“张二杠子?那个用腰带勒死美国兵的文化教员?”老人从樟木箱底层抖出一张1952年的集体照,指着后排某个模糊的身影——那是档案里能找到的唯一影像。

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签订次日,张渭良在救护所被授予特等功。军报通讯员本想采访这位独腿背回三名战友的奇人,却发现病床上只剩叠得棱角分明的空被子。护士说伤者天不亮就拄着拐杖走了,留下句话:“功是大家立的,我就蹭了点硝烟味。”

按当时规定,特等功臣可享受省部级医疗待遇。但张渭良的疗养登记表显示,他主动要求调去本溪郊区的荣军疗养院。主治医师在1965年的病历上写道:“患者拒绝安装假肢,每日晨坚持单腿绕院行走三十圈。”最后的死亡证明很简单:1971年11月8日凌晨,因旧伤复发导致多器官衰竭。

更令人意外的是本溪市民政局1997年的调查结果。工作人员在扬州乡下的稻田边找到座无碑土坟,村里80岁的会计认出了泛黄的烈士证存根:“张家小子参军后再没回来,他娘临走前还攥着军属牌。”坟头有盒生锈的子弹壳,里面装着半块变形的怀表,表盖内侧刻着“47军文工队赠1952.春”。

如今在本溪档案馆,张渭良的军功章和伤残证被并排陈列在恒温柜里。铜质奖章边缘有些氧化,但“特等功”三个字依然清晰。旁边展签写着:“更多的张渭良还在历史中等待发现。”

荣誉会迟到,但从未真正缺席。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