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中俄印合作现变局?中另辟新局,新三角战略重塑全球版图?

发布日期:2025-10-11 00:32 点击次数:119

忘了那些关于军事同盟和政治站队的陈词滥调吧,当今世界最强大的新联盟,可能恰恰是由石油、榴莲和手机芯片粘合起来的。

这并非玩笑。2025年5月,马来西亚吉隆坡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幕。当中国、东盟十国以及海湾合作委员会六国的领导人齐聚一堂,共同签署联合声明时,一个全新的地缘格局悄然浮现。这可不是什么寻常的握手言欢,这是一个覆盖了超过21亿人口、经济体量高达30万亿美元的超级经济圈。它像一艘刚刚完成组装的经济航母,静静地滑入世界的海洋,而它的出现,本身就是对一个旧时代的告别。这个新三角的崛起,背后是一个长达27年旧梦的破碎,一盘曾经被寄予厚望,最终却下成了死棋的牌局。

那是一个怎样的梦呢?故事得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说起。当时冷战的硝烟刚刚散去,俄罗斯感觉自己被西方世界挤到了墙角,日子过得相当憋屈。为了打破美国的单极霸权,时任俄罗斯总理的普里马科夫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构想:把中国和印度拉到一起,搞一个“中俄印战略三角”。这个想法在当时听起来简直是天作之合,俄罗斯有庞大的资源和军事家底,中国有无可匹敌的制造业和庞大的人口,印度则坐拥巨大的市场潜力。这三位要是能拧成一股绳,那还不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简直就是要在世界舞台上掀起滔天巨浪。

从2001年三国外长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的第一次正式会晤起,这个三角合作机制磕磕绊绊地走了二十多年。会议地点从圣彼得堡换到新德里,讨论的议题从能源合作到反恐,俄罗斯媒体更是将其吹嘘为能够重塑世界平衡的“东方三驾马车”。然而,这个看似坚固的联盟,从一开始就埋着一颗定时炸弹,那就是中印之间那段剪不断、理还乱的边境恩怨。

这就像两户人家,明明想合伙做大生意,却天天为院子里的地界该划在哪儿吵得不可开交。从1962年那场至今仍在影响两国关系的边境冲突,到2017年洞朗地区长达73天的紧张对峙,再到2020年6月15日加勒万河谷那场惨烈的、近乎原始的肢体冲突,每一次摩擦都在无情地消耗着双方本就脆弱的战略互信。那场冲突导致印方20人阵亡,中方4死1伤,是几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事后,印度国内反华情绪高涨,数百款中国APP被禁,投资审查变得严苛无比,两国关系降至冰点。

印度的心思也变得越来越活络。它一边继续从俄罗斯购买先进的苏-30战斗机,维持着传统友谊的表象;另一边却积极投身于美国主导的“四方安全对话”(QUAD),与美、日、澳频繁举行联合军演。这种“两头下注”的骑墙策略,让夹在中间的俄罗斯扮演的和事佬角色显得异常尴尬和无力。更何况,昔日那个能够一呼百应的“老大哥”自己也早已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2014年的克里米亚事件和2022年爆发的俄乌冲突,让俄罗斯深陷西方的严厉制裁和国际孤立之中,经济凋敝,国力大损。当一个曾经的“攒局者”连自己的后院都快稳不住时,又哪有余力去调解两个积怨已久的邻居呢?

于是,当2025年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莫斯科再次高声呼吁,希望重启三方合作机制时,他等来的,却是北京和新德里礼貌而又冰冷的沉默。这盘下了27年的大棋,终究是走进了死胡同。

旧的牌桌既然已经散了,那就干脆另起炉灶,开一局新的。中国的选择,正是如此。与其在一个充满猜忌和内耗的旧框架里浪费时间,不如去寻找那些真正有着共同利益、愿意携手搞发展的伙伴。于是,“中国-东盟-海合会”这个全新的组合,便顺理成章地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个新三角与旧三角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底层逻辑完全不同。旧三角是建立在地缘政治对抗之上,大家凑在一起是为了“共同的敌人”;而新三角则是建立在经济互利共赢之上,大家坐下来是为了“共同的钱包”。一个是基于“哥们义气”的政治抱团,一个是基于“生意兴隆”的利益捆绑,哪个更牢靠、更持久,答案不言而喻。

事实胜于雄辩。根据最新的海关数据,2024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总额已然逼近万亿美元大关,中国连续多年稳坐东盟最大贸易伙伴的宝座。自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后,区域内的关税壁垒被大大削减,这意味着泰国的山竹、越南的巴沙鱼能更快、更便宜地进入中国市场,而中国的电子元件和机械设备也能更顺畅地融入东南亚的产业链。这种深度融合,让双方的经济血脉紧紧相连。

目光转向中东,中国与海合会国家的合作更是进入了快车道。22024年,中国从海湾六国进口的原油超过1.2亿吨,双边贸易额接近2000亿美元。更具战略意义的是,双方在石油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已经提升到了30%。这看似只是一个支付方式的改变,背后却是对美元霸权体系的一次实质性冲击。当我们能够用自己的货币购买国家发展最需要的战略资源时,能源安全的主动权就更牢地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正如一些国际关系学者所指出的,中国正在探索一种超越传统地缘政治结盟的新型国际关系模式。这种模式不搞意识形态划线,不针对第三方,而是聚焦于发展的最大公约数,通过实实在在的项目合作来构建命运共同体。从印尼雅万高铁将雅加达到万隆的车程从3个多小时缩短至40分钟,到中国帮助沙特建设未来新城“NEOM”,再到协助阿联酋发展清洁能源,新三角的合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种扎根于共同利益的合作,远比任何空洞的政治承诺都来得更加坚实。

当这艘由21亿人驱动的经济巨轮开始全速前进时,全球的战略棋盘都将因此而发生剧烈的晃动。

过去数年,美国费尽心机推动“印太战略”,试图在中国周边拉起一道围堵的“竹幕”。然而,中国与东盟、海合会形成紧密的经济共同体,就如同在这道幕布的南翼撕开了一个巨大的口子。当南海的航道上穿梭的是满载货物的商船而非耀武扬威的军舰时,所谓的军事围堵就成了无的放矢。

更深层次的变革,发生在看不见的金融领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研究报告显示,美元在全球央行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降至二十年来的新低。这背后,正是以人民币国际化为代表的“去美元化”浪潮在推动。当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最主要的能源生产国开始大规模使用非美元货币进行结算,这无异于在美元这座金融大厦的基石上,撬动了一块关键的砖石。

这不再仅仅是中国一国的战略突围,它更像是一面旗帜,引领着“全球南方”国家的集体崛起。这些在过去几百年里长期处于世界体系边缘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厌倦了在西方制定的规则下扮演被动的角色。他们渴望获得平等的发展权利,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国所倡导的这种基于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恰恰为他们提供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通往现代化的新路径。

世界这张古老的棋盘正在被重新绘制,执笔的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强权,新的玩家已经入场,他们带来的规则,是合作而非对抗,是共赢而非零和。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