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八路军某旅排外倾向明显 两位元帅顾虑难镇住 伟人遂派黄克诚

发布日期:2025-10-26 03:25 点击次数:60

八路军里有个特别的旅,大家都说它特别排外。连两大元帅都担心“镇不住”,结果毛主席就派了黄克诚去当这个旅的旅长。

在国共合作之后,大约4.5万名红军战士被编入了国民革命军。其中,以原来的红一方面军为主,成立了主力师——第115师。这个师由两个旅组成,分别是343旅和344旅。

其中343旅是苗根正红的红一军团部队,而344旅则不同,它是由原红十五军团改编而成。红十五军团组建得很晚,是由著名的红25军与陕北红军的第26军和第27军组成。原本有两个团——687团和688团。

后来,原红25军的军长徐海东考虑到陕北红军也是一支英雄部队,所以提议以红26和27军为基础,再组建一个团。得到了同意后,徐海东从两个营的兵力中挑选骨干,再补充一部分兵力,组建了第689团。这样一来,344旅就变成一个拥有三个团的大旅。

344旅成立不久,115师的林师长和聂荣臻副师长就向中央发了一封电报,希望更换一位旅长,替换掉徐海东。虽然电报里没明说原因,但其中的意思还是很容易被理解的。

在历史上,有这样一支军队,他们战功赫赫,那就是著名的25军。这支军队在多次战斗中表现突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而其中的344旅更是与众不同,他们承担了艰巨的任务,用行动诠释了忠诚与勇敢。25军作为一支实力强大的部队,无论是在战斗中还是在和平时期,都展现了卓越的军事素质和顽强的战斗精神。他们的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全体将士的共同努力。而344旅作为25军的一部分,更是以其独特的使命和任务,成为一支备受瞩目的部队。这支军队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一部分,更是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动力。他们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344旅的根基主要来自红25军和陕北红军,但它的主力无疑还是红25军。如果说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是三座大山,那么红25军就像是独立于这三座大山之外的一座小山峰。

红25军起源于鄂豫皖苏区,原本是红四方面军的一部分。1932年,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徐海东、吴焕先等黄麻起义的老一辈领导人带领红25军和28军继续在鄂豫皖地区作战。

因为敌人攻势猛烈,红25军和红28军合并,组成了新的红25军。按照中央的指示,这支军队决定开始长征。中央派来了程子华担任军长,徐海东担任副军长,吴焕先担任政委。

红25军出发时,队伍里的人不到3000,他们大多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和烈士的后代,平均年龄还不到16岁。团以上的领导也多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有些士兵个子还没枪高。因此,敌人把他们戏称为“童子军”。

这支童子军在行军途中,就像一把锋利的斧头,硬是突破了敌人几十万人的重重包围。他们一路上接连打败了中央军、东北军、陕军、宁马军和晋军,打得敌人毫无还手之力。其他红军部队在长征中人员损失都很严重,可红25军却越打越壮大,装备也越来越好。当他们率先到达陕北时,3000多人的队伍里竟然有100多挺机枪,连中央军的装备都比不上他们。

只要一开打,红25军就把机枪搬上阵地,子弹就像下雨一样,把敌人打得四处逃窜。

当红25军到达陕北的时候,陕北红军正处在非常艰难的处境中。红25军的到来,不仅让陕北红军稳住了局面,还帮助他们扩大了地盘,进一步巩固了根据地。这一行动为后来陕甘支队和三大主力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红25军的支援,陕北红军很可能难以守住根据地,那么中国革命的走向可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这是徐海东带领红25军立下的第一个大功劳。

红25军的第二大贡献,就是接应了毛泽东领导的陕甘支队。当时,毛泽东等领导人在经历了“草地惊变”之后,面临着极大的危险。当陕甘支队到达陕北时,他们已经饥寒交迫,衣衫褴褛。因此,毛泽东发电给徐海东,希望能借到2500大洋作为军费。

徐海东一挥笔说:“2500块大洋不够,得翻一倍。”他从内务部门领来5000块大洋,全都给了中央红军。不仅如此,红25军还拿出很多机枪,给陕甘支队增加了装备。

对于军费来说,5000大洋并不多,但它的背后蕴含的深意让人感动。在那个时期,遇到一个既讲党性,又不讲本位主义和地方主义的地方领导,真是如同雪中送炭一般的同志之情。这对处在困境中的陕甘支队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因此,徐海东成为了中国革命的大功臣,而他的红25军,也成为了一支特别的部队。

后来,徐海东带领红15军团,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狠狠打击了东北军,把张学良的三个主力师打得几乎全军覆没,杨虎城的精锐部队也被打得落花流水。正是由于这次惨败,张学良和杨虎城才开始和中共接触,最终引发了震惊全国的西安事变,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因为344旅的情况非常特殊,徐海东的地位也很高,即使是像林师长和聂荣臻副师长这样能力强的人,心里也会有些顾虑,担心自己驾驭不了。

凭借红十五军团的强大实力,本来可以补充兵力,组建一个新的师。只是因为蒋介石舍不得,才让红十五军团和红一军团挤在一起改编。

徐海东的功劳实在太大了,如果不是编制有限,他绝对会成为某师副师长的有力竞争者。

所以林、聂两位将军并不是排斥徐海东,也没有特别看不起344旅,主要是有些缺乏信心,有点尴尬,担心“控制不了局面”。

但是,毛泽东没有同意林、聂的请求,仍然由徐海东担任344旅旅长。这是为什么呢?

主席对344旅有着特别重要的安排。

尽管红二十五军规模不大,但它是一支战斗力非常强悍的队伍。由于频繁参与激烈的战斗,整个团队形成了很强的团结力。然而,这种过于紧密的团结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对外来人员可能会有排斥的情况。

红25军的同志们都特别敬重徐海东和吴焕先,但是中央派来的干部在当地工作却不太顺利。程子华虽然曾经当过军长,但他给人的印象远不如副军长徐海东那样突出。从军事指挥上看,程子华确实是个了不起的将领,他的军事才能不比徐海东差。但在实际指挥中,程子华更像是徐海东的助手。

因此,红25军是一支非常坚固的队伍,管理起来相当不易。344旅刚成立时,由徐海东担任旅长,这个选择再合适不过了。

徐海东其实并不太在意具体由谁来领导或指挥。只要能打仗,他就会非常高兴。比如程子华到鄂豫皖时,徐海东主动要求当副军长,让中央派来的同志担任军长。这体现了他超凡的风范和无私的精神,不计较个人名利。

徐海东自称为:“我这个人打仗有瘾,走路有瘾,喝酒也有瘾,但就是没有当官的瘾。”他一听打仗就高兴,如果不打仗就浑身不舒服。将军曾说:“打仗是我的良药。”

所以徐海东绝不会有不服从指挥的情况,他和毛主席关系密切,对党的命令绝对服从。抗日战争爆发后,徐海东带领344旅跟随115师主力前往华北,在平型关的大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这一点,中央对344旅还有特别的用途,它的重要性远不止是115师的一个下属单位。从后来中央对344旅的使用情况来看,一直把它当作一支可以直接指挥的灵活部队。

国共合作时,毛泽东对蒋介石说,红军不太擅长正面进攻,更适合在山地进行游击战。因此,毛泽东告诉蒋介石,八路军会独立自主地进行游击作战。八路军的每一个师、每一个旅、每一个团,都不只是一个战斗单位,而是像种子一样,注定要在敌后扎根发芽。

因此,强大的344旅注定要与主力部队分开,独立建立根据地。到那时,徐海东的英勇善战和独立作战能力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由此可见,344旅不仅仅是115师的一部分,徐海东也不仅仅是为了成为林、聂手下的成员,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力量存在。

到了1938年,344旅确实成为了十八集团军直接管辖的一部分,随后被派遣到晋东南地区,协助129师建立根据地。

毛泽东并没有忽视344旅出现的本位主义和排外主义问题。为了更好地管理344旅,他特意派了一位重要将领——黄克诚,来加强中央的领导。

黄克诚与344旅

黄克诚是红三军团的代表人物,新中国的重要将领之一,他的军衔等级甚至超过了陈赓。

黄克诚因为正直不阿、敢说真话、爱护人民和军队而出了名。他年轻时就显得很成熟,毛主席曾开玩笑称他为“黄老”。

黄克诚确实是个老成持重的人。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他总是敢于直言,从不畏惧。即使是面对毛主席,他也会直接提出自己的意见。

毛主席派军事和政治都出色的黄克诚去344师,目的是加强该师的政治教育,确保全师人员都能准确理解党中央的指示。

黄克诚刚到344旅没多久,就碰上了一件大事。原来,曾经英勇无敌的徐海东病倒了。在长征途中,徐海东经历了多次激烈的战斗,多次受伤,身体早已不堪重负。长期的高强度作战,让他的肺部受到严重损伤,经常咳得喘不过气,还经常咳出血来。后来医生检查发现,他的肺部已经坏死了一大半,连正常生活都很困难,更别说继续指挥战斗了。

徐海东负责指挥344旅时,虽然心里想着要打好仗,但身体状况不允许,只能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在进军晋东南的路上,344旅接连打了几场败仗,这让常胜军遭受了不小的挫折。这样的局面让徐海东和黄克诚心里特别着急,也感到非常懊恼。

这真是祸不单行啊,徐海东亲手培养的687团团长张绍东竟然忘记了初心,还勾结参谋长兰国清叛逃到了国民党那边。虽然叛逃的士兵不多,但影响可真大。

中央得知这个消息后,马上派朱德去344旅看看。经过检查,朱德觉得徐海东的病情已经不适合当指挥官了,于是让他赶紧回延安治疗。

徐海东的战争岁月就这样意外结束了,他不得不开始与病魔作斗争。毛泽东曾特别指示他:“安心养病,其他事情不用操心。”虽然徐海东错过了后来的解放战争,但他依然被授予了大将军衔,受到国家的尊重和肯定。

徐海东离开后,旅长的位置空了出来。朱德和344旅的将领们商量后,大家一致认为应该让“老红25军”的687团副团长田守尧来暂时担任旅长。但毛泽东收到朱德的报告后,觉得这样安排可能会让344旅产生只顾自己的想法。于是,毛泽东决定让杨得志来临时负责344旅的指挥工作。

田守尧听到这话很是不高兴,因此还被朱德严厉批评了一番。

三、独挑大梁的黄克诚

徐海东离开后,红25军的344旅一时陷入了困境。许多干部对黄克诚的领导方式有一些看法,觉得不太满意。

时间久了,人们才真正看清了一个人的心。黄克诚用他的真诚和正直,最终赢得了344旅官兵的心。田守尧因为没当上旅长,一度认为是黄克诚故意为难他,对他意见很大。但后来,黄克诚以公平的领导和出色的指挥,彻底赢得了田守尧的尊敬。田守尧也因此成为了黄克诚最得力的助手。

1940年2月,抗战形势再次发生变化。随着华中的沦陷,中央决定南下开辟新的根据地。经过深思熟虑,毛主席选择了黄克诚和344旅。于是,八路军总部成立了第二纵队,由左权担任司令,黄克诚担任政委,杨得志担任副司令员。344旅全旅纳入第二纵队编制,韩先楚担任代旅长,康志强担任政治委员。到了4月,刘震接替韩先楚担任344旅旅长。

5月,344旅随着第二纵队向南行进,分批从冀鲁豫地区前往华中。到了6月,第二纵队与陈毅、粟裕领导的新四军会师,共同在苏北地区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在南方,344旅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人事调整。

7月,黄克诚带领第二纵队和新四军彭雪枫的第六支队会合,组成了八路军第4纵队。344旅改成了第4旅,下面有第7、8、9三个团。

七月底,黄克诚收到上级指示,前往皖东北地区。他带领新2旅和第4旅的第9团出发。抵达后,黄克诚的队伍与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新四军第6支队第4总队合并,组成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担任司令员兼政委。

这样一来,原来的344旅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9团)由黄克诚带领,另一部分(7团、8团)则由彭雪枫指挥。

在皖南事变之后,毛泽东决定重新组建新四军的指挥部,并宣布新四军将设立七个师。黄克诚领导的第五纵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而第九旅则是从原来的第9团发展起来的,旅长由田守尧担任。

再说彭雪枫那里,他的第四纵队改成了新四军的第四师,原来的第四旅改成了第十旅。

1941年9月,中央认为红25军有其特殊性,决定还是统一指挥为好。因此,黄克诚的第九旅和彭雪枫的第十旅进行了对换。

就这样,344旅成功转变成了新四军的一部分。以老344旅为基础,三师成为了新四军中最强的一支力量。在黄克诚的精心管理下,苏北根据地更加稳固,第三师的队伍壮大到了3万7千人,包括3个主力旅、4个独立旅和3个独立团。

抗战结束后,中央军委下达了进军东北的命令。作为我军的精锐部队,第三师自然成为了首批入关作战的主力。黄克诚不仅明智果断,还深知东北并非遍地都是武器,因此第三师没有空手前往。因此,第三师成为了我军在东北地区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

在东北地区,第三师进行了重组。原来的344师,也就是8旅和10旅,改编成了东野第二纵队,这成为了39军的前身。39军的战绩众所周知,很多人都听说过。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