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旅游91万内地客遭批,港人笑:没订酒店禁入境!
发布日期:2025-08-21 00:03 点击次数:113
尖沙咀地铁站的闸机都快被挤变形了。真的。五月二号下午。我亲眼看到一个拖着巨大行李箱的姑娘。卡在出口动弹不得。后面的人流没停。像潮水一样推着她往前走。行李箱的轮子死死咬住地面。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这仅仅是香港这个五一假期的一个小小切片。官方数据冷冰冰地躺在那里。五月一号到四号。进出香港的人次。冲破四百六十万大关。其中一百四十多万张面孔。来自内地。
数字是抽象的。但铜锣湾街头摩肩接踵的人流是真实的。海洋公园熊猫馆外蜿蜒几小时的队伍是真实的。还有西贡码头。渔船马达声刚歇。一筐筐还带着海水咸腥的肥美海胆。二十分钟。被眼疾手快的游客抢购一空。旁边的海鲜大排档。等位的塑料凳子排到了马路牙子上。老板娘嗓子都喊哑了。
热闹是真热闹。空气里弥漫着消费的亢奋和旅行的荷尔蒙。但这股巨大的能量。也像一块投入平静水面的巨石。激起的浪花里。裹挟着复杂的情绪。社交媒体上。本地居民和内地游客之间的零星摩擦。被迅速放大。吵翻了天。一边是拉动经济的“财神爷”。一边是抱怨生活被打乱的本地市民。矛盾就摆在桌面上。有点刺眼。
香港怎么突然又成了香饽饽?免税政策绝对是那张最硬的王牌。你想啊。同样的东西。光是因为少了一层税。价格就能差出一截。这诱惑谁能扛得住?特别是黄金珠宝这类硬通货。差价更是一眼就能算清楚。
上海来的王阿姨就是个典型例子。我在周生生的柜台遇见她。空荡荡的大号行李箱就立在脚边。她正专注地挑着一对沉甸甸的龙凤镯。柜台上铺满了金灿灿的样品。“这里的款式真多啊。挑花眼了都。”王阿姨头也不抬。手上掂量着分量。
“算上免税额度宽松了。这一对镯子。比在上海买。能省下小两千块呢!”她语气里透着精明和满意。旁边的柜姐。脚踩高跟鞋。几乎是小跑着穿梭在不同的柜台间。趁着给王阿姨开票的空隙。她低声跟我吐槽了几句。语速飞快:“这几天忙得脚打后脑勺!货走得飞快。我们提前备的库存。比平时翻倍都不止。还是不够!看那边。”她眼神示意了一下贵宾室的方向。“好些内地客人。直接论斤囤金条。稳当嘛。香港没有增值税。金价波动也相对小。对他们来说。跟买白菜囤着似的。”
这股购物狂潮。实实在在地涌向了金铺。也涌向了药房、奢侈品店。整个零售业都感受到这股灼热的气流。但香港这次的火爆。绝不仅仅是靠免税购物这一张牌。它今年确实玩出了新花样。把旅游体验这张牌也打得风生水起。游客的选择明显更多元了。不再只是扎堆在尖沙咀和铜锣湾血拼。
很多人下了飞机。拖着行李就直奔离岛。去寻找那份港岛喧嚣之外的宁静或野趣。西贡。这个昔日相对悠闲的渔港小镇。人气爆棚的程度甚至盖过了旺角。码头边的景象堪称奇观。渔船刚靠岸。马达声还未完全停歇。渔民抬下装满新鲜渔获的塑料筐。尤其是那些橙黄诱人的海胆。几乎是在瞬间被守候多时的游客抢购一空。二十来分钟。摊位空空如也。只剩下一点海水的咸腥味在空气里飘荡。
紧邻码头的那几家海鲜大排档。队伍排得让人绝望。等位的人一直排到马路边。不少人索性坐在自己行李箱上刷手机打发时间。伙计们端着热气腾腾的盘子穿梭。额头上的汗就没干过。叫号的声音都有些劈叉了。
城市中心也有了新玩法。启德邮轮码头那边。搞了个声势浩大的美食嘉年华。号称“吃货大本营”。天南海北的小吃汇聚。香气能飘出老远。西九龙文化区的海滨夜市更是一绝。巨大的霓虹灯牌亮起来。各种创意小吃摊、手工艺品摊林立。一直热闹到深夜。灯火璀璨。映着维港的波光。确实很有氛围感。
最有话题性的。当属海洋公园的熊猫天团。新出生的双胞胎幼崽简直就是流量密码。公园也够会玩。直接搞起了直播。镜头24小时对着熊猫馆。毛茸茸的小家伙打个滚。伸个懒腰。都能引来弹幕刷屏。很多网友直呼“萌化了”、“隔着屏幕都想rua一下”。相关话题轻松冲上热搜。吸引了一大波专程为看熊猫而来的游客。
吸引力真的全方位升级了。人潮汹涌。带来的不只是钞票入账的叮当响。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甜蜜烦恼”。首当其冲的就是住宿。
五一期间。香港的酒店房价简直像坐了火箭。我有个朋友。本来计划带娃去迪士尼玩。提前几天想订乐园边上的酒店。手机刷到价格那一刻。她差点把手机扔出去——平时住一晚六千多的套房。标价直接飙到了一万二!连油麻地那些设施陈旧的老牌宾馆。都敢底气十足地喊出两千多一晚的价格。
钱包不够厚怎么办?一部分游客。特别是预算有限的年轻人。找到了一个“聪明”的办法——麦当劳过夜。这几乎成了某种心照不宣的“解决方案”。尖沙咀那家著名的24小时麦当劳。在深夜时分。场面堪称壮观。它早已超脱了快餐店的范畴。神奇地变身为一间巨大的、灯火通明的“青年旅社”。
地板上。角落里。能坐的地方。甚至稍微宽敞点的过道。都瘫坐着、倚靠着、蜷缩着疲惫的背包客。有人把厚重的羽绒服裹在身上当睡袋。有人把几个硕大的行李箱巧妙地堆砌起来。围成一个半封闭的小小“领地”。试图在嘈杂中圈住一点私密感。还有些人。凌晨两三点还在执着地举着手机。目光扫过每一个可能有插座的角落。寻找一丝能给设备续命的电力。这景象。混杂着疲惫、无奈和一点窘迫。确实比春运时的火车站硬座车厢更具冲击力。也更具争议性。
这一幕幕被本地网友用手机记录下来。迅速在网络上发酵。照片里那些脱了鞋晾脚的人。那些用行李占住整排座位的人。被贴上了刺眼的标签。“大陆穷鬼”、“蝗虫”之类的字眼充斥评论区。批评的声音非常尖锐:“没钱享受就不要来。搞成这样丢人现眼!” 甚至有人提出极端建议。比如要求快餐店只接待能出示附近酒店入住凭证的客人。否则不能久坐。
还有一些内地游客。可能习惯了在内地公园或街边的热闹。把打牌、大声唱歌的娱乐方式带到了香港的天桥下或隧道里。这种行为被一些讲究效率和安静的香港市民猛烈吐槽。认为是“拉低城市档次”。破坏了公共秩序。双方的观感。在这个狭窄的空间里剧烈碰撞。
这种摩擦不仅仅存在于公共空间。也渗透到了具体的服务接触中。让一些不远千里而来的内地游客。感到窝火又委屈。打车成了重灾区。
有网友分享的经历很典型。她和朋友在路边好不容易拦到一辆的士。告诉司机要去启德那边看演唱会。司机一听目的地。脸色就不太好看。车子开到金钟附近。司机突然靠边停下。直接说:“前面堵得很。你们在这里下车坐地铁过去更快。真的。” 不由分说就把她们“请”下了车。留下两人在陌生的街头面面相觑。
还有更糟心的。在尖东。有游客上了一辆的士。目的地比较近。司机一听。全程黑着脸。一路用粤语絮絮叨叨。抱怨这单生意太短。赚不到钱。到了目的地结账时。又因为几块钱的找零问题。和游客争执起来。最后司机一句清晰的“垃圾”。彻底点燃了游客的怒火。录音录像被传到网上。骂战升级。
餐饮服务也没能幸免。中环一家以牛腩闻名的老店。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有做美食探店的艺人去拍摄。据网上流传的视频片段看。老板的态度极其冷淡。当发现顾客和拍摄者讲普通话时。老板的脸色更加难看。不仅全程摆着臭脸。服务极不耐烦。甚至在艺人完成拍摄准备离开时。还被老板以某种理由阻拦刁难。场面一度尴尬紧张。吓得围观网友纷纷留言。给这家店贴上“避雷”标签。呼吁大家抵制。这些事情桩桩件件。叠加公共空间里的摩擦。让火药味越来越浓。
你说这事怪谁呢?其实掰开了看。两边都憋着一肚子委屈。内地游客的想法很直接:我们千里迢迢过来。真金白银地消费。带动了你们的酒店、餐饮、零售。拉动了整体经济。到头来不仅要忍受翻了几倍的住宿费。还得在麦当劳“打地铺”被人拍下来嘲笑。甚至打个车吃个饭还要看脸色。挨骂?凭什么啊?这委屈受大了。
换你你能乐意?可站在香港市民的角度想想。也有他们的道理。平日里习惯的生活节奏和空间秩序一下子被汹涌的人潮冲散了。家门口的餐厅要排队一小时。常坐的巴士挤得像沙丁鱼罐头。熟悉的街头巷尾变得嘈杂拥挤。甚至深夜想下楼买个宵夜。推开麦当劳的门看到的却是满地疲惫的背包客。原有的生活空间被挤压。日常的便利被打断。搁谁身上。时间长了也难免烦躁抱怨。不是不能理解游客。但自己的生活确实被打扰了。心里不舒服很正常。
吵归吵。抱怨归抱怨。问题总得想办法解决。这么僵着对谁都没好处。香港地方小。承载力有限。尤其是节假日面临突如其来的巨大人流冲击。现有的体系确实有点吃不消。得想点新招。住宿是最大的痛点。也是冲突的源头之一。能不能在住宿供给侧想想办法?挖掘一些平价替代的可能?
看看邻居们的经验。或许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新加坡那种胶囊旅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私密性虽然一般。但起码干净安全。有个能躺平睡觉的地方。价格也亲民。日本的网吧。配置更高级一点。有独立隔间。能洗澡。电脑娱乐设施齐全。过夜完全没问题。成为了很多预算有限的旅行者或错过末班车上班族的“救星”。还有像重庆那样的做法。把闲置的防空洞利用起来。改造成别有洞天的特色旅馆。冬暖夏凉。价格便宜。还很有特色。成了网红打卡点。这些模式。能不能在香港复制或者改良呢?
比如。政府是不是可以出面协调一下资源?在旅游高峰期。比如五一、国庆这种长假。把一些非核心区域的社区中心、学校体育馆之类的场地。在晚上特定时段(比如晚十一点到早七点)开放出来。简单布置一下。提供基本的休息席位、饮用水和洗手间。象征性地收取一点管理费。或者免费提供。作为一个纯粹的“临时过夜休息站”。这样做。既能有效分流一部分实在找不到住宿或预算极其有限的游客。缓解酒店价格畸高的压力。又能避免游客全部涌向24小时快餐店。减少对正常商业运营和市容环境的影响。还能体现城市的人性化关怀。算是个多赢的尝试吧?
当然。操作细节需要仔细考量。比如安全、卫生、管理、对周边居民的影响等等。但思路值得探索。总比让游客睡麦当劳地板引发骂战要好。支付习惯的差异也是个不大不小的摩擦点。内地游客习惯了出门不带钱包。一部手机扫码走天下。从买菜到买车票。畅通无阻。可到了香港。发现好多街头巷尾的小餐馆、小商铺。还是只收现金或者八达通卡。找零钱麻烦不说。身上没带够港币就很尴尬。
特别是玩了一天累得不行想吃点东西。结果店家只收现金。手上只有人民币或者手机支付。那感觉真是扫兴。大大降低了旅行体验的流畅度。加速推广普及便捷的电子支付方式。对接内地游客熟悉的支付工具。或者大力推广香港自己的电子钱包。让小额支付像在内地一样方便。这绝对是提升游客满意度和消费顺畅度的当务之急。让购物、吃饭这些最基本的体验。不再卡在支付这一关。
游客自身也需要做些功课。多一点“入乡随俗”的意识。提前做做攻略不是坏事。稍微了解一下本地的生活习惯和一些不成文的规矩。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比如。香港不少茶餐厅和小餐馆。特别是位置紧张的老店。是有最低消费规定的。或者要求每人必须点一份饮品主食。几个游客进去。只点一份东西分着吃。或者只点很便宜的东西坐着休息很久。店家脸色能好看吗?冲突往往就是这么来的。
再比如。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餐厅里、博物馆等相对安静的场所。尽量控制一下说话的音量。咱们内地有些地方习惯热闹。聊天兴高采烈起来声音不自觉就大了。这在香港可能会被视为打扰别人。容易引来侧目。还有前面提到的占座、脱鞋晾脚这些行为。在极度拥挤的环境下可能被放大。引来强烈反感。其实稍加注意就能避免。尊重是相互的。这些小细节做好了。能极大改善本地居民对游客的观感。减少抵触情绪。
信息平台也扮演着关键角色。以前网上流传的那些“香港0元过夜攻略”。核心秘诀就是教人去蹭24小时快餐店、便利店或者公园长椅。这些攻略在客观上确实加剧了“麦当劳过夜”现象和相关的摩擦。
现在情况在变好。很多主流的内地旅游平台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主动下架了这类纯粹“蹭”的攻略。转而推出更实用、更有建设性的内容。比如“本地人推荐的经济型住宿榜单”。挖掘那些性价比高的正规宾馆、青年旅舍、民宿等。虽然可能位置稍偏一点。房间小一点。但至少有张床。有独立空间。价格也不会太离谱。这类信息才是游客真正需要的。平台引导的方向对了。游客的选择就更合理。麻烦自然就少了。这步棋走得对。
说到底。香港的再度火爆。是吸引力提升的表现。是好事。但人流管理、体验优化、本地居民与游客的和谐共处。是必须面对的课题。这需要城市管理者的智慧。需要服务提供者的包容。也需要游客自身的理解和适应。考验的是一个成熟旅游城市的综合应对能力。当海洋公园熊猫幼崽憨态可掬翻个身的画面传遍网络。吸引无数人向往之时。城市另一端。深夜快餐店里那些疲惫的身影也同样真实。
如何在热度与秩序之间。 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成本之间。 在欢迎八方客与守护家园感之间。 找到一个可持续的、体面的平衡点?这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答案藏在更灵活的住宿方案里。藏在更流畅的支付体验里。藏在游客多一份的自觉里。也藏在本地居民多一丝的包容里。
找到这个平衡点。香港这颗东方之珠的魅力。才能持久地闪耀下去。而不只是节假日短暂的喧嚣。
这条路还长。需要摸索着前进。
一点一点来。


78岁前总统发出最后警告:必须联合中印,让美国付出代价


良心推荐《神医狂妃不好惹》高分场景书荒党的福音!


李咏女儿官宣恋情!法图麦秀甜蜜合影,男友长相帅气打扮像韩星


生涯20年, 科比仅获一个MVP! 其他年份的排名如何? 6


伊朗再提购买歼 10C,美以强烈反对,中方:买卖公平,反对霸


被英格兰队拒绝, 曝前曼联球星即将代表牙买加出战2026世预
